作者:微社区 时间:2021/3/14 17:38:44 热度:894
岁月无情,油画是一种容易受到不良环境侵害的艺术品,然而国内从事油画修复的人才却寥寥可数。上海油画雕塑院自1999年在国内首开先河,成立油画修复研究室以来,“油画医生”钱益中和韩连国埋头于油画修复的探索,达到了可以与西方媲美的水平
中国油画虽然只有100多年的历史,但是材料粗劣、保存不善,甚至人为破坏等问题却导致早期油画损坏严重。钱益中形容油画修复就好像为油画治病。10年来他们所修复的油画,大都数病缠身。除了画面昏暗的问题之外,有的画还受潮开裂、大片剥落;而有的甚至在“文革”时期被打过叉、划过口子
两个人,一间四五十平方米的工作室,这是国内最早成立的油画修复研究室,也是仅有的三家油画修复机构之一。油画修复作为一门专业的学科,在西方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形成了一个成熟的行业,而在中国却还停留在雏形阶段。
1999年,上海油画雕塑院成立这间油画修复研究室以来,始终局促在这个狭小的工作室中,没有扩大规模;而广东省美术馆以及北京中央美院的油画修复工作室,也都是近几年才开设,规模不大、从业人员也屈指可数。
然而中国油画修复技术却在这狭小的生存环境中悄然走向成熟。10年来,上海油画雕塑院两位油画修复师钱益中和韩连国,共修复了200多幅刘海粟美术馆的馆藏油画,也承接了不少国内外的私人油画修复业务,深受藏家肯定。
上个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刘海粟美术馆藏品》画册,首次刊载了近150幅刘海粟的油画作品,它们都是经过钱益中和韩连国的修复后才得以恢复昔日光彩。在这之前,人们所能见到的刘海粟作品只有数十幅。
让刘海粟作品更光鲜
刘海粟在94岁时将毕生收藏的名人字画和他所画的绝大部分油画共1000余件全部捐给了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其中油画有300多幅。这些油画经历了“文革”的浩劫,大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而其中一大部分由于长时间存放在刘海粟复兴路家中的阁楼里,因此严重受潮,导致油彩大面积剥落,情况岌岌可危。
据刘海粟美术馆专家沈虎回忆到,1994年,他与几位同事前去刘海粟家清点其生前所捐赠的作品时,看到这批油画都傻眼了。“很多画损坏严重,龟裂、油彩剥落、发霉、变色……有的画面黑糊糊的。动都不敢动,一动油彩就像麻酥糖似的往下掉。”最后工作人员只好小心翼翼地用牛皮纸把每幅受损的油画包好,存放在库房里。
上海油画雕塑院的油画修复研究室,正是为了抢救刘海粟的这批油画,而由政府出资,作为抢救文化遗产的项目而筹办的。
1999年,上海油画雕塑院从美国引进我国第一台大型油画修复设备——真空电热托画床,还有一整套的修复技术和设备,包括检测破损油画用的紫外线灯,清洗油画的特殊溶剂,修复油画用的专用颜料、胶粘剂以及上光油等,并聘请了长期在美国从事油画修复工作的专家司徒勇回国培养国内第一批油画修复师。
当时在上海油画雕塑院图书馆从事油画研究工作的钱益中和韩连国因为研究油画又都有绘画经历,所以成为最佳人选。韩连国年轻时尤其喜欢刘海粟的绘画风格,刘海粟的画展他从不错过,平时还常照着画册临摹刘海粟的作品,“因此后来我的画风跟他都是一路的。”韩连国从没想过,有一天自己竟能天天与刘海粟的真迹待在一起,甚至能改写人们对刘海粟的认识。
过去人们看到的刘海粟油画大多比较灰暗,以为原本如此,甚至据此临摹。但其实刘海粟的油画大多数色彩明亮,只是油画表面起保护作用的上光油年久变质泛黄后,再加上积灰、尘污而形成了一种酱油色的调子。情况严重时,甚至看不清原作的内容。
对此,在修复时要使用专门的化学试剂小心清洗油画,将这层上光油洗去,使颜料原来的色彩重新显现出来,再涂上新的、质量更好的上光油,这样可以保存150年之久。
钱益中和韩连国曾修复了一幅刘海粟1922年所作的《日光》。过去人们在画展中看到的原作十分灰暗,光感荡然无存。经过清洗后,“阳光”又重新回到了画面当中,画中女孩打着遮阳伞坐在洒满阳光的草地上,地上的鲜花和女孩的衣服在阳光下显得十分明亮。
另一幅上世纪30年代刘海粟旅欧期间的油画代表作《巴黎圣母院夕照》也是如此。钱益中形容他刚看到这幅画时,画面就好像“酱油汤”一样,一片混浊。修复后,建筑背后的蓝天白云恢复了鲜艳的色彩,而巴黎圣母院建筑上部的受光面,也与下部的阴暗面形成鲜明的对比,门洞下昏暗的灯光点缀其中,画面顿时恢复了美感。
修画如治病
然而清洗往往只是修复油画的第一步。中国油画虽然只有100多年的历史,但是材料粗劣、保存不善,甚至人为破坏等问题却导致早期油画损坏严重。钱益中形容油画修复就好像为油画治病。10年来他们所修复的油画,大都数病缠身。除了画面昏暗的问题之外,有的画还受潮开裂、大片剥落;而有的甚至在“文革”时期被打过叉、划过口子。许多疑难杂症在西方油画修复的经验中也无法可循。钱益中、韩连国二人只好自己琢磨解决之道。
1999年底,一位旅居大陆的台湾企业家送来一幅陈逸飞的巨幅油画作品《玉堂春暖》,心急火燎地请两位修复。原来他把这幅画长期挂在家中的空调通风口下方,致使油画受潮开裂,有些地方的颜料甚至已经开始剥落。
看着颜料一块一块地剥落,这位企业家非常心疼,于是专门请了画家本人来修复。然而由于没有专业设备,陈逸飞也只是简单地在开裂和剥落处重新涂上油画颜料来填补。殊不知,油画颜料在干燥的过程中会改变色相。因此一段时间后,企业家发现修补之处出现了明显的色差,看上去就像画面上粘上了一块块脏东西,非常难看。于是他万般无奈下,才找到了这里。
但对于钱益中和韩连国来说,这样修补过的油画反而比原来更加难以修复。因为油画颜料干燥后不易去除,如果清洗时调配的试剂浓度稍不得当,就容易伤害到原来的画面,反而弄巧成拙。
当时油画修复研究室才成立不久,钱益中、韩连国二人一共只修复了四幅油画,经验尚不丰富。于是他们就先从画面上不起眼的地方着手,从浓度较淡的试剂开始试验,再一点一点地加深浓度。终于成功洗去了新填上的油画颜料。然后他们再用不易变色的专业油画修复颜料填补开裂和剥落处色彩,使画面恢复如新。
后来这幅作品出现在了2006年上海泓盛拍卖行的首场艺术品拍卖会上,并以1100万元人民币成交,打破陈逸飞的个人拍卖纪录。如今钱益中、韩连国二人说起这幅画还津津乐道。
油画修复未来潜力无穷
2006年底,旅居加拿大的著名画家汤沐黎拿着一幅破损严重的油画来到了研究室。那是他为上海纪念毛泽东逝世一周年大型美术展而创作的油画代表作《转战南北》。汤沐黎本人非常喜欢这幅作品,但自从他于1981年出国深造后,这幅画就遗失在国内,没了下落。直到2006年回沪,他在清理房间杂物时,才无意间在墙角的一只画桶里发现了这幅作品。
油画几经辗转,又卷了几十年,破损情况已经非常严重,汤沐黎根本来不及将其送往国外修复。于是,他将信将疑地将画拿到油画雕塑院,后来的一个半月间,他还几次前来看画,生怕修复过程有所闪失。
韩连国回忆道:“这幅画刚送来的时候,我们照例是要拍照的,但这幅画我们根本没法拍,因为画一竖起来,颜料就‘哗’地往下掉。”
于是钱益中和韩连国首先将一块新画布施以蜂蜡,将其衬在原画布下,使用真空电热托画床脱裱,以固定原有的颜料,再对画面进行清洗和补色。修复结果出乎汤沐黎的预料。
“没想到我们中国人现在也可以修得这么好。”他赞叹道。
这样的话,钱益中和韩连国已经听到不止一次。虽然他们的油画修复技术已经可以与西方媲美,但作为一个行业来说,国内现在这三个工作室的规模还远远不够。
韩连国还记得当年司徒勇对他说过,在美国光是西部的油画修复师协会就有1000多个会员。“我们中国,人口比美国多得多,需要修复的油画也越来越多。但是真正愿意掏很多钱修复一张油画的人还不多。”
“可以说,我们缺的并不是市场,而是适当的培养。培养专业的油画修复人才,培养吸纳这些人才的机构,培养人们长期保存油画的意识。”
韩连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油画修复在中国也会有很大的市场。除了刘海粟美术馆外,上海乃至全国还有许许多多的美术馆以及私人的藏品亟待修复。而当代艺术家还在不断创造更多的油画作品。“时间一长,人们认识到这些作品的真正价值,就自然会去修了。”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关键字:欢迎关注公众号
发表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