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网站体验更好 微信扫码登录

川西各地风情尽收画底

作者:微社区  时间:2021/3/14 17:34:24 热度:642


  昨日上午,位于成都少城腹地的成都画院在改造一新后重新焕发出神采。为期15天的“古风新韵”2008年成都画院作品展隆重开幕,成都画院美术馆内陈列的国画、书法、版画、油画以及多媒体艺术作品应有尽有,草书、水墨骏马、人物肖像、山水、工笔花鸟琳琅满目,反映川西平原风貌以及少数民族风情的新作品,更成为本次展览的一大看点。“美不过山水,浓不过乡情”,绘画无疑是对自然山水、优美风光和地域文化特色的最好表达。


  画院展览 巨型油画尽现川西风情


  在成都画院,记者看到,正厅、侧厅及国画厅、油画厅等主题画厅共展出精品力作120余幅,其中大部分是画院画家和部分客座艺术家近年的新作,也有弥足珍贵的院藏精品,最早的藏品可追溯到上世纪四十年代张大千的《成扇》, 同时还有黄胄、关山月等名家之作,四川名画家吴一峰、苏葆桢、孙竹篱、伍瘦梅等人的作品也一一呈现。


  记者了解到,油画厅展出的24幅油画中有几幅反映川西风貌的巨幅油画受到了格外关注。成都画院创研部主任罗安静介绍,《春望》《小路》均是成都画院油画家简崇明的新作,其中一幅展现典型的川西民居院落,画中的人物鲜活灵动;另一幅则表现沃野千里的川西平原风貌。另外,何冠霖的油画《回声谷的丰年》、屠宏淘的油画《风景的秘密》均是反映乡村风情的2007年新作,袁吉中的《村社一角》也以局部形式展现了农村风貌中的一个细节。


  在进门右手边的一个侧厅里,挂着为数不多的3幅多媒体艺术图片,《花园》《花园1》《绿风景》均由陈秋林创作,据成都画院院长田旭中介绍,这是虚景与实景的结合体现,其中也融入了一些现代技术,不仅反映了现代前卫与传统古典的结合,也是作者在采风基础上的出彩之作。


  画展上,田旭中的草书和水墨骏马,张幼矩、叶瑞琨的山水画,姚思敏、江蓉等的工笔花鸟,周春芽的太湖石和桃花以及李青稞少数民族题材的《过藏年》等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成都画院院长田旭中还对此次展览作了总体评价:“综合性是本次画展的最大特色,最现代的、最传统的、最古典的、最写意的都有相关的代表作,川西乡土风味浓郁的作品应该是最具地方特色的代表,着眼点就在于提升广大市民的艺术欣赏水准,通过画传达出意境和情感。”


  几本采风画集 老成都跃然纸上


  记者还了解到,在成都有一群热衷于地域文化的人正以绘画的形式记录成都无限风光和发展变迁,两年间,他们沿成都周边,把大成都范围内的龙泉驿、双流、新津、蒲江等地的名山秀水访了个遍,他们挥毫完成的采风画集即将公开出版。该画集同样是以川西坝子为主题,尽可能地展现成都风情。


  日前,记者见到了已经分门别类整理好的300多幅采风画,据了解,这些画作均出自曾大毛、简文华、唐华光、杜杰等几位主要创作人员之手。在几本厚厚的画集里,老成都的风情展露无余:文庙前街12号、92号老宅、宽巷子老房子的梁饰构件、草市街口消失了的民居……大邑刘氏庄园内的厨具、考究的食桌、老宅的鸡公车更是活灵活现。


  “老成都民俗公园”的设计者、成都知名景观设计师曾大毛是此次采风的组织者和“用绘画形式成系统地记录成都”的发起者。说起两年多来的作画历程,曾大毛表示:“记录一些有特色的街道、建筑以及每一个有价值的细节已经是我们生活工作中的一部分,每幅画的完成都伴随着复杂的工序,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走访、采集大样轮廓、拍照记录,最后再用钢笔画出来,完成一幅画至少得用一两天时间。”


  曾大毛还向记者说起了画集的另一位主笔——简文华,简老已年近60岁,是曾大毛的美术启蒙老师,退休之后从画成都的街道、建筑、风情中找到了极大乐趣,也踏上了一条艰辛的采风之路,用曾大毛的话说就是,“常年开着个动力不足的奥托车走街串巷、走乡串镇,一路寻找拍下大量反映老成都风貌的素材,回到家便一头扎进绘画中。”从一些画作中,记者还能看见简老细致的文字记录,简老在2005年画成的龙王庙街耿家巷一带老房子时写到:“成都难得有一条街还保留有这么多老房子,虽然多年来有诸多变化,但仍然还可以看得到过去的很多特点。”


  “作为巴蜀四大古城之一的邛崃,文化延绵中自然也是风情多端,平乐镇花楸村至今还有许多保留完整的川西民居院落,现保存完好的李家大院和李家老院等都是当年这里辉煌的象征,李家大院我们就去了不下5次,每次去都会有新的发现,最大的感受就是当地百姓给予的尊敬和热情,让我们实实在在感受到民风的淳朴。”曾大毛取出一幅自己2005年完成的作品介绍说:“虽然都是一家家普通的农家小院,反映的生活风貌却是丰富的,即使从大院一角柱头上的木纹肌理也可推敲出一些故事来。比如,有名望的人家的柱子做工就极其精细、考究。”


  画成都 是为了记录和表达


  对于画成都,曾大毛早有透彻的认识:“画成都其实就是我们对自己所理解的成都的地域风貌、文化作一个系统的记录,是我们的一种表达形式,希望更多人关注自己周边事物的变化,并深入实际及时捕捉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我们的落脚点在于挖掘和提升成都乃至整个四川、全国的地域文化。”


  据介绍,早在2006年初一本名为《中国民风·城市的记忆》在成都出版,曾大毛与摄影师周安一起记录下了大慈寺未改造前市民在那里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曾大毛感叹,那个在大慈寺大门外晾挂香肠、腊肉的年代已经远去,但可喜的是,我们留下了那个年代百姓生活最真实的形态。曾大毛透露,300余幅钢笔画作将作为《中国民风系列之二·川西民居》的主要内容在2008年年内推出,目前已经完成了出版的前期工作,也是用文字、绘画等方式来诠释地域文化的延续。



来源:成都晚报     记者 刘文婷 冯石
 
 


 


 


 


 


 


 


 


 


 



 

关键字:

欢迎关注公众号

相关标签:
发表您的观点

还没有留言,来占领沙发吧!
Analytics

微信扫码登录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