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中医内科赵医生
中药方有单味药起大病的,也有十几味药治疑难的,前者好像关云长单刀赴会,后者则好像兵法上的围攻。
从小方慢慢发展成为大方,到了宋代尤为常见。
宋代有一个神奇的大方叫做五积散,五积散非常好用,以至于有一句俗语说,一首五积散,房上不喊房下喊。
每年夏天,五积散用的最多,很多中医爱好者都知道夏天是人体阳气最为旺盛的季节,但很多人肯定不知道,阳气虽旺,却是个纸老虎,外表强大,内里空虚,病邪反而更容易趁虚而入。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便提道:“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
夏天,天气炎热,人体的阳气极容易向外发散,也就是说阳气都跑到体表去了,导致体内的阳热虚少。
再加上到处是空调,忽冷忽热,人最容易受寒,偏偏这个季节,很多人还往肚子里塞各种寒凉之物,等于是自己把病请到家里来了。
生寒生冷只是第一步,要知道,病邪从来不会孤军作战,寒邪在身体里堆积的久了会导致气滞,中医上有一个词,叫气滞血瘀,气行则血行,气郁的久了,血脉也会郁在那个地方走不动。再一个气机出问题,水湿就出现了,水湿在身体里淤积的久了,就变成了粘稠的痰,进而升级为痰湿。
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说:“五味之过,疾病蜂起。”这是说饮食不当,大饥大饱会导致各种疾病。当今时代生活水平变好,普遍饮食过度,脾胃本就在超负荷运转,这个时候,体内若有寒有痰有湿,相互一勾结,积食就形成了,所以不要以为只有小孩才有积食,有积食的大人比比皆是。
五积散是古代五积病的专方,五积就是指寒积、食积、气积、血积、痰积。
如果说腹部积聚可用少腹逐瘀汤,可如果这些积滞不局限于腹部,在脏腑、在经络、在血脉,甚至在四肢、头脑有各种积滞。怎么办?
五积散,往小了说,可以治疗饮食过度引起的疳积,往大了说,可以治疗各类瘤结包块 。
五积散:苍术15克、桔梗15克,枳壳9克、陈皮9克,芍药5克、白芷5克、川芎5克、当归5克、甘草5克、肉桂5克、茯苓5克、半夏5克,厚朴6克、干姜6克、麻黄6克。
第一组:麻黄、肉桂、白芷、干姜,散寒积
麻黄能把毛孔打开,透邪出来。中医讲,邪之来路,亦邪之去路。那些风邪、寒邪啊,顺着毛孔进入人体安营扎寨的,不管它是藏在皮下还是筋骨肌肉,麻黄都能给它搜刮出来,然后再沿着毛孔,开门逐盗一样给它打出去。
白芷外散风寒,能够治疗因风寒引起的感冒、头痛、鼻炎、牙痛。
干姜跟生姜还不太一样,生姜散寒,干姜温中,干姜稳稳地守住中焦,保护脾胃之气。
肉桂是非常暖热的一味药,它可以暖心暖肾,心和肾是身体两大阳气的来源,阳气足了,身体的寒气自然慢慢散去。
中医讲,阳化气,阴成形。肉桂和干姜,帮助制阳光,使寒邪能够气化;麻黄和白芷解表散寒,使长期闭郁的毛窍透发。这股阳气一动,那些类似于冰疙瘩的积块就会开始消融,如同冬雪碰上春阳即当融化。
第二组:苍术、茯苓、半夏、陈皮、甘草,散痰积
这一组药其实就是二陈汤和平胃散的合方,二陈汤化痰,平胃散祛湿。
这里要提一下苍术,苍术和白术是两兄弟,都能健脾祛湿,不同的是白术偏于健脾,苍术偏于祛湿,苍术的气更雄烈,可以一下子冲出体外来,也就是说苍术药性更猛。
第三组:白芍、当归、川芎,散血积
再加一味熟地就是大名鼎鼎的补血第一方四物汤。
白芍能收能补,它能把血收起来,能把血补足,它的这种特性能让你的气血不那么散掉。
当归补血活血,它可以把瘀血赶跑,可以生出新血来。
川芎能疏通血中瘀滞,古人说它“上行头目,下行血海”,也就是说它的药性能升能降,通上彻下之功,非同一般。
第四组:桔梗、枳壳,散气积
桔梗能够把胸气提开来,枳壳能够把胸气降下去,两味药,一升一降,整个气机就顺了。
在补气血药中加入一些理气的药,还可以起到补而不滞的作用。
第五组:厚朴,散食积
厚朴能将两种陈旧之气,食物的陈腐之气,以及生气压抑,年长越久的陈闷之气,一举通过胃肠排出体外。
五积散特别适合寒湿体质,有一妇人,面色蜡黄,腹部肥胖,又时常感觉疲乏无力,头昏头痛,脸上的痤疮此起彼伏,观其舌苔,白腻,而舌体胖大,这其实就是一种寒湿体质。
服用五积散以后,整个人都变了,首先是瘦了不少,其次,面色也红润了,原来严重的痤疮已经不见了,她告诉我说,前段时间去爬山,一口气爬到山顶,不仅没觉得累,反倒觉得身心舒爽。
五积散是一个相当厉害的方子,它编织了一张大大的网,把五种原因引起的问题一网打尽,名老中医来春茂非常推崇此方,当年,来老先生在农村走村串巷行医时,五积散救治百姓于乡野间,疗效生动活泼。
欢迎关注公众号
发表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