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娱乐圈的偶像练习生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情况。一波又一波的选秀节目过去后,“新鲜”有实力,不靠装疯卖傻,卖人设颜值宠粉的明星似乎越来越少。
2005年被认为是内地“选秀元年。这代从歌唱类选秀节目中脱颖而出,并在主流市场上生存下来的选手们,大多以歌手的定位,声乐的特长,建立起了与粉丝间的长期情感。
往后的选秀也大多如此,“好男儿”们出现在了影视剧里,“超女快男”们在音乐行业找工作。
且不论他们的业务能力,以及靠不住的经纪公司,我们至少能看出一种职业发展路径的轮廓。
但多年之后,特定职业方向的选秀已经成了一潭死水。随着在韩国男团发展的中国成员陆续回国,团体出道的形式慢慢成为大众娱乐行业新的突破口。
2018年被誉为“偶像元年”。一台现象级的《偶像练习生》,让一大批半成品爱豆们,以练习生的身份出现在大众面前。
遗憾的是,如果严格按照日韩男女团成员的要求来定义他们,那么能让他们继续成长的舞台、剧场、打歌节目都无处可寻;如果将他们视作传统歌手或者演员,则完全不符合他们本身、资本以及粉丝对他们的定位。
这一现象在今年的综艺选秀节目上显得特别明显。以日本选手为代表的海外梯队输出了不少令人叫绝的好表演,这些偶像实力派唱跳俱佳,而且颜值惊人,对于参差不齐的内地偶像生来说实属"降维打击"。
内地选手,无论是唱跳、舞台表演、形体或外貌气质,都与日本选手有着不小的差距。内地网友甚至调侃,外海偶像生是“漂洋过海”来当导师的。
节目中,如米卡、赞多、力丸等选手的唱跳实力完全可以用“成熟”来形容,根本不需要培训。网友戏称,日本选手是来免费给内地选手培训的。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日本偶像生在国内都有一定的名气,对于这批内娱选手来说,的确如“导师”一般的存在。比如,赞多17岁就成为史上最年轻的世界级街舞大赛冠军,还是小栗旬的亲戚,完全有实力直接出道。
而力丸10岁开始学舞,19岁成为艺人们的编舞师,是韩团御用的编舞师。另外的“混血男团”,米卡、和马、庆怜直接用颜值就可胜出,但偏偏实力还不俗。
这些实力强劲的偶像让我们看到了内娱选秀与国外的差距。
国外发达的练习生培养体系,让偶像生参与各种唱跳课程、综艺主持学习,就像社团活动一样,还会定期会进行相关的考核。
同时,新人会为前辈伴舞积累舞台经验。最终能够出道并且爆红的偶像生,基本上都是身怀十八般武艺且非常努力的拼命三郎。
另外,海外的偶像公司对偶像生的个人生活要求非常严格,要遵守偶像“十不”原则,力求成为一名没有污点、闪闪发光的偶像。不像一些内娱选手刚刚有点名气,就因为一些负面新闻,让粉丝的“房子”塌了。
而且近年来内娱狂炒“美丽废物”的扭曲价值观,加之内娱没有形成系统的练习生训练体系,市场的浮躁,练习生成长空间有限,唱跳能力欠佳,短期回报率少与低。
热度下降、不能“出圈”,是可预见、不可避免的。我国偶像经济的发展并不如日韩那么成熟。偶像团体的营业,并没有极其标准完备的流程及平台化经营。单纯依靠节目曝光的造星模式带有极大的偶然性。
最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一些节目不看重偶像生的实力,提倡努力奋斗,长期用一些具有争议性的话题来维持热度。选拔虽然是快餐模式,但实力、能力并不该糊弄。在节目里,资本的大量介入更像是在造“流量”,而不是造“偶像”。
所以,“出道即巅峰”是许多内娱偶像以及团体的宿命。出道即消失,成团即解散,成为众多偶像团体的魔咒。几届选秀下来,唯一能稍微让人记住和认可的居然是当年遭受众多非议的蔡徐坤。
为此不少网友感叹,本以为蔡徐坤只是内娱选秀的开端,结果发现他竟是“天花板”!
特别是他当导师时,既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又能给出干货满满的专业建议。还为节目贡献了一大波的梗与热搜。走红后获得巨大流量,按照贵圈以往的套路来讲,他应该迅速地接综艺、接影视剧来持续增加曝光。
可他没有,他选择了主动“消失”,专心致志地做自己喜欢的音乐,这正是他与其他“偶像”的不同之处。蔡徐坤能够红,当然也离不开流量加持,以及资本的栽培,但他个人的能力让他能走到今天,他的才华得到认可才是关键。
可惜的是,内娱的现实发展并不完全依照“蔡徐坤”的成功模式,而是变得更加浮躁和急功近利。从这时起,内娱偶像就变了。
一套新的话语体系开始建立,顶流、打榜、对家、黑粉等,语言变化的背后是整套泛娱乐行业逻辑的变化。在完全缺乏培养体系和工作出路的环境下,偶像们成了真正螺丝钉一般的商品。
有专家表示,在偶像工业中,艺术专业技能已经让位,“亲密关系”才是偶像向粉丝输出的硬通商品。在互联网资本的把持下,甚至连唱歌和表演能力都早就不是内娱人才的选拨标准。指责爱豆们假唱、尬演并没有触及对他们主营业务的评价,只要面容姣好、无限宠粉,成功建立起与粉丝间的亲密关系,他们的工作就基本算是出色完成了。
更令人担忧的是,但偶像并不能凭空生存,他们必须依托文娱行业而实现曝光。于是,传统的影视、音乐行业便开始受到跨产业的流量碾压。于是一场恶性循环开始了,内娱生态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一些老牌影人为了流量不得不像这些才出道的新人“低头”。
综艺节目上,也可以看到娱乐圈“老人”对于“新人”的忌惮与吹捧。近来,不少专家发文,要求整顿“无底线追星”,主张“理性的崇拜”,让影视娱乐圈回归审美初心,而非成为赚取眼球和流量的工具。
专家指出艺人应该“靠自己的作品和实力,来走演艺可持续道路,而不是靠粉丝的狂热、流量、数据。”内娱无法自我净化,也许从上至下的整顿,能够让乌烟瘴气的内源现状得到改变吧。
欢迎关注公众号
发表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