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微社区 时间:2021/3/14 20:40:09 热度:730
曹辉
1952年生,成都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美协中国画艺委会人物画专委会特邀委员,成都中国画会副会长。
5个月前,64岁的曹辉刚在四川美术馆举办了个人创作生涯的重要个展:曹辉人物画作品展。100多件水墨人物画构成了一堵曹辉的创作思维墙,宣告他在这一领域的逐渐成熟。
实际上,在被国内画界所知之前,在1990到1998年间,曹辉已在法国举办了5次个展,作品为布面重彩画“老茶馆”与“曹家大院”系列。按他的说法,“实在不愿意再重复自己”,于是近10年来,他都完全蛰伏在创作里。在收获了良好口碑和市场回馈后,曹辉开始了新的创作。
画家总要找一个表达对象
这些年来,曹辉的创作主要集中于水墨人物画,题材从老茶馆、曹家大院,到传统雅士仕女、民国人物,再到现代都市系列,他只画触动他的事物。他的作品让人感到流年逝水、时过境迁的时空转换,以及他感时忧天的人文情结,特别是民国情结。
“画家总要找一个表达对象,选择哪一个历史阶段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表达。不管是瞄准哪个历史截面,目的都是表达当代人的情感。”之所以选择民国,曹辉说源于这个时期的传统文化相对纯粹,但时代本身又是外来文化涌动,各种思潮层积勃发,那种跃跃欲试又颔首娇羞,令他迷恋。曹辉发现民国是一个好的切入点,并把它作为他的主要表达符号,一直画到现在。
很多人看曹辉笔下的民国女人,很难看到她们开心的样子,烟视媚行中总带着丝丝忧郁与伤感。“画笑的人,画哭的人,从情感厚度上看,前者肯定更薄,鲁迅先生说最能打动人的是悲剧。我不画极端情况,悲伤到极点和高兴到极点我都不画,就表达日常生活中一丝丝的惆怅——如同川菜,大麻大辣,任何人都体会得到,但麻爽了辣爽了后留下些什么呢?恰巧微微麻点点辣,触动你的味觉而又意味深长。”
“我没有生活在民国,但画这些民国女人,对她们的情感,揣摩、表现,更多是把我的情感寄托在她们的形象里。”曹辉认为画女人最不能失去的就是女人之美,要构建一套表现女人之美的笔墨关系,“我给自己定了一个框框,在不失水墨气韵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色彩的作用。色彩的组合是下意识的,在一片冷色中,我会擦上两笔暖色;在厚重的石色旁,我会靠上一笔重墨;在冷暖交织的色团中,我会点上几笔浓淡墨,形成对比,镇压火气,使之交融。‘工笔看色,写意看墨’,中国画的色彩要漂亮,必须借助墨。墨和水色、石色都相生相融,墨在水墨中的主导地位不可动摇。”
画出一部分人心中的共鸣
一位成都的资深藏家在看了曹辉的民国家庭系列作品后感慨地说:一家人,一桌饭,要的就是这个东西。曹辉认同这个观点,“过年,年夜饭就是大家聚到一起吃饭,但它的意义超出了吃饭的范畴,有更重要的情感因素、血缘纽带,中国传统、中国文化与人情都在里面。而现在的年夜饭都变味了,家族血缘的那份情感分崩离析,饭越吃越寥落,越寂寞,越无情,团年团不起来了,没有家的味道……”
曹辉画《四世同堂》如今已画到第四张。人来人往,大家流连,那份触动余威不减。香港的一位老板在展览上看到这件作品,久久凝在那里,找到曹辉的号码发来短信:太打动人了。
曹辉说,“我始终相信,老一辈的任何东西,都能在一部分人心中引起共鸣,所以对民国你理解也好,不理解也罢,看了以后就会很相信那个年代带给你的温暖和冷寂。”曹辉的思考在于时代与文化的观照,而在四川博物院首席专家魏学峰看来,曹辉在创作中不带有原有的艺术概念、艺术规式,他的作品有实验艺术的因素。正因为这种成功的实验,印证了中国绘画的无限拓展空间。曹辉的画不但是中国画,而且是现代中国画。
“他的作品不仅仅强调文学性,更强调文化性。他让绘画进入造型或视觉艺术自身的轨道,是其独特的价值所在。他既是一位现实主义画家,又是浪漫主义画家,我把这种风格定名为:‘梦幻现实主义’。但愿画家探索下去,让我们能在喧嚣的尘世,静听一首首昨日的情歌。”魏学峰说。
在实践中把偶然变成必然
时间闪回到1975年。谁也没有想到,23岁的中学教师曹辉是怎么在煤油灯下开始自学画画的。当时的他作为知青轰轰烈烈地下乡,在邛崃师范读了2年书,就匆匆走上了新津中学的讲台。曹辉常自问,难道这辈子就在这当乡村教师?凭着对画画的兴趣,他开始搜索当时极少的印刷品,甚至照着报纸上的画临习,“画面极不清晰,只有点大概的影子。”1980年,曹辉学画5年后,一件作品参加了四川省的青年美展,算是步入画家队伍。他记得当时画的是一个学徒工在练习端盘子,画得艰深,印象深刻。
曹辉的人物画创作和其他艺术家显然不同,“每个人的表达方式不一样,不存在高低,追求不同而已。我的创作多是在偶然间产生的,我现在的画还是主要靠‘点’,泼墨,整张大画基本不勾线,小细节也靠‘点’,虚实粗细……”他强调中国画的平面性,这种平面性可以戒掉很多西画痕迹,“但我不会很强调受光、背光。中国画里,光影感其实是虚和实的关系,不像油画,通过光来表达体感。中国画通过平面来表现体感,在处理这些变化时,靠墨和色的浓和淡,虚与实,疏和密等等关系,所谓浓淡枯湿,形成各种对比关系,用来处理造型和画面。”
业界对曹辉技巧的探索颇为肯定。他的绘画形式与传统中国画有着既关联又区别的鲜明特色,特别是近年来所作的没骨彩墨系列,画出了生动有趣的人物形象,原本擅长的线条成为刻画细部的点睛之笔,使其人物形象耐人寻味。
用布面画国画,也纯属偶然。1991年曹辉在法国办展,外国人始终认为纸质作品不如布面,他们建议他画到布上。曹辉遵循唐卡的创作技法去尝试,可唐卡的绢布很薄,他自己买的是厚帆布,颜料根本上不了,他就用最原始的办法去磨,压平上面的毛边层,颜料上色,焕然一新。柔和感、色泽度和画面效果堪称惊艳。“绘画语言是在绘画实践中产生的,我就是在实践中把这种偶然变成必然的。”
碰撞才能产生新东西
曹辉认为2015、2016年是他的绘画相对成熟的时期,过去很多解决不了的问题这两年解决了。曹辉非常赞同彭先诚说中国画是老年人的画这个观点,因为真的需要生活实践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才能认识到水墨到底是什么,不然就玄妙就空泛。“现在年轻人为什么更愿意去接触工笔,这是有道理的。工笔更写实,更能与他学习的造型结合起来,‘笔墨’对他们来讲太玄了。实践的过程就是懂的过程,唯一办法就是实践。比如处理现代题材,我会考虑用传统表达,处理传统题材,会用现代方法……始终给自己制造碰撞,碰撞才能产生新东西。”
曹辉最大的方式是没有方式。他1982年开始画连环画,水墨、白描、版画、铅笔、油彩……“连环画需要把故事表达出来,并不讲究方式本身,所以在选择表达手段上,可以叫‘不择手段’,我掌握多少发展多少,取决于我怎样去画,而不在乎它是不是中国画。”
接下来的创作会走向何处?曹辉说:“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永远是为表达服务的,肯定是不断地研究表达。比如画人,其实我们画男人画女人,只画了两种人,始终在研究如何表达人物。”
到底是学了谁的精髓到此境地,曹辉自己也说不上来。“我本来是地摊上的书都看的人,看什么都为我所用,我经常看了就忘,但作画的时候想起来很合适,就回去找,找出来又发现不是那个意思……”他强调作画的愉悦感:自己得到了愉悦,才能打动别人。他工作室的墙上正贴着一件未完成的黑白水墨人物群像,依旧是民国的调子,带着那个年代的韵味范致。曹辉似乎并不太喜欢这种褪去色彩的单纯水墨,“要达到当初对画面设想的效果,需要反复端详自己的创作。”
成都商报记者 谢礼恒
摄影记者 刘海韵
关键字:欢迎关注公众号
发表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