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网站体验更好 微信扫码登录

拿什么拯救你,工艺美术?

作者:微社区  时间:2021/3/14 20:14:31 热度:599

  审美陈旧老套、脱离当下生活、实用性逐渐消失……海派工艺美术正渐失人气,未来应该如何拯救?

  连着下了几天雨,好容易天放晴,又是星期天,市民朱阿姨想让儿子陪她出去走走。

  儿子给了她三个选择:去看红木家具、买红宝石戒指还是去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最终,朱阿姨选了去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这是她一直想去的地方。

  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2002年10月开馆,馆内三个楼层分别是民间工艺、雕刻和织绣三大展示厅及专业工作室,面向市民开放。这里的票价不贵,朱阿姨和儿子花16元买了2张门票进去参观。让她惊诧的是,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门可罗雀,“除了工作人员,我们是两个仅有的参观者,里面的展品、布展方式也是毫无新意”。

  在工艺美术博物馆各个陈列室里,除展示艺术精品外,还有许多当代工艺品可以购买,每个艺术门类的展示厅都有收银台,只是这些工艺品的价格贵得令人咂舌。“连参观的人都没有,这些工艺品能卖得出去吗?”朱阿姨好奇地问。她说,家里至今还存放着亲戚朋友送的那些精美的木刻、骨雕等小摆件。她最喜欢那个寓意“一帆风顺”的工艺品:一个玻璃瓶里停泊着一只扬帆起航的木质帆船,“我一直想知道,怎么把这么复杂的一艘船装进瓶口那么小的玻璃瓶里的”。

  其实,当传统工艺美术面临审美陈旧、脱离生活等一系列发展瓶颈时,不少学者、从业人员也在思考并积极寻找“药方”和“出路”。在前不久举办的一系列研讨会上,有学者指出,工艺美术发展不能绕开实用性; 也有专家认为,“工匠精神”的重塑是工艺美术传承发展的一帖良药;更有人指出,人才培养,是当下工艺美术传承面临的拦路虎。

  2017年伊始,《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发布,工艺美术行业成重点发展领域。在政府扶持下,传统工艺美术里优秀的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将有机会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建立深入交流合作机制,工艺美术将走出国门,迎来更大的舞台,这无疑将会为工艺美术行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海上小白宫”为何人气不足

  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在上海博物馆群体中知名度并不高,甚至不如历史较短的玻璃博物馆,要走出“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思维模式。

  刚刚过去的2016年,是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成立60周年。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为此举办了“作品回顾展”,近200件展品包含了所内老中青三代艺人的代表作品,也展示了上海工艺美术所走过的发展历程。不过,展览开幕当天,博物馆同样参观者寥寥。虽然展厅中有不少从上海博物馆借出的文物级别精品,包括支慈庵、徐素白的竹刻,张景安砚刻,杨为义的瓷刻,薛佛影的象牙细刻等,可以想见当年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最具代表性的“四刻一雕”胜景。说起来,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自身的建筑就很值得一看:这是一幢法式建筑,原为法租界工董局董事住宅,享有“海上小白宫”美称,1989年列入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可是,它却似乎难有吸引力。

  面对“人气不足”的质疑,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陈毓其表示,现在的人气已经比以前高了。“不算大量免费参观的人群,我们的年门票收入在14万元左右。”去年,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举办的日本高冈漆器展和第五届国际现代壶艺双年展等国际性展览,为博物馆带来不少人气;此外,一系列的亲子教育等活动也吸引了不少幼儿园和中小学生来参观学习。

  不可否认,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在上海博物馆群体中知名度并不高,甚至不如历史较短的玻璃博物馆。陈毓其认为,这是因为博物馆没有刻意去宣传自己,完全靠自身在行业内的影响力。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可谓上海工艺美术的大本营,上海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上海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上海工艺美术学会、《上海工艺美术》 杂志等都在这里办公,“工艺美术领域的人都知道这里”。但他也坦言:“现在,工艺美术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确实不如以前了。”

  

  真的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如今,上海各大博物馆纷纷在思考、寻找正确的“打开方式”,构筑了海派工艺美术璀璨画卷的工艺美术博物馆是否在这方面也该有所规划?

  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里陈列着不少标价几十万元的玉器摆件,即便是最小、最便宜的玉器山子,也得四五万元。朱阿姨说,相信绝大多数人和她一样,只能饱饱眼福。

  当代人的生活,真的不需要工艺美术品吗?“其实,这些年来,是工艺美术自身与大众的生活渐行渐远了。”上海大学一位年轻教师说。

  工艺美术品,不仅是摆设,实用性是工艺美术的一个重要特点。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实用性”在一些传统工艺上正渐渐消失。在“工艺美术创新发展与审美价值”学术研讨会上,《上海工艺美术杂志》主编、上海工艺美术学会副会长周南指出,工艺美术在一段时间内陷入“材料学”困境,大家对收藏中市场价值较高的材料趋之若鹜,一时间玉器、红木等所谓的“大师”作品比比皆是。看着许多造型老旧,动辄十几万元的玉雕、牙雕,我们是否还愿意把它们摆在家中?“我们如今的工艺美术不是太传统,而是审美太陈旧、老套,脱离当下社会。我们穿的衣服跟当今社会是相符的,但工艺美术所穿的‘衣服’却不知是何年代,尽管偶尔也有创新,但总让人觉得不伦不类,好的很少。”

  获得“上海工匠”称号的海派玉雕代表人物、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德昇坦言,玉雕行业存在重材料轻技艺的现象,“材料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应该考虑如何用不同的材料来体现传统艺术包括现代艺术。”他认为,传统工艺品中不排斥一些收藏级别作品的存在,但并不是都不能进入寻常百姓家,关键是要和生活相结合。“能否放在家里,指的是它的实用性和观赏性。我们可以考虑怎么把传统工艺用到生活器皿中去,比如做一些现代的设计产品。把工艺品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应该是最好的传承和发展路径之一。”

  “工艺美术现在的生存状态并不理想。”上海市美学学会秘书长、复旦大学教授张宝贵提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话语权角逐面前,有着强大传统的工艺美术缺少足够应变。他认为,重要原因是缺乏对工艺美术的本性,也就是实用性上缺乏充分回视。工艺美术要走出困境,需要回到它在生活中的最基本定位,在实用、文化、审美三个方面及它们的相互联系中做文章。不少专家认为,传统的雕刻样式、传统的纤维艺术等工艺项目都可以对接现代设计中的造型设计、平面设计,渗透于环境设计、服装设计等多个领域。如今,已有工艺美术人在积极探索这一领域的突破。比如新生代设计师施君将传统珐琅工艺与家具等现代实用造型结合,设计的珐琅工艺座椅和茶几收到国外订单。上海中心观复博物馆的地板设计也是使用珐琅工艺完成,这些都说明,传统工艺中的中国语言和传统韵味能够通过转型在现代生活中延续和复活。

  专业人才流失应该如何挽救

  钱月芳是顾绣传承人,“顾绣失传多年,我从1972年开始学习,做了40多年,直到2006年退休时,顾绣才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钱月芳说,自己做一辈子顾绣,是因为喜欢,把它当作自己的事业。尽管如今钱月芳把顾绣做得有声有色,但让她担忧的是,2002年时,顾绣项目培养了一批接班人,当时班上有20多个学生,如今只剩十来个。“学生流失了,我心里很着急。”问题出在哪里?钱月芳认为是待遇问题。“待遇提高了,才能留住人。”她一边呼吁提高这些手艺人的待遇,一边尽自己的力量去保护学生,提高顾绣的影响力。“一辈子做手艺很辛苦。这段时间做顾绣展览有很多人欣赏,也有人收藏、赞助,我们这辈还好,但这些学生以后该怎么办?谁来保护他们?”

  此前,在工艺美术博物馆展出的日本高冈漆器给我们带来不少启发。1985年,高冈漆器被日本经济产业大臣指定为国家保护的传统工艺品,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过,和中国一样,日本的传统手工艺也曾受到过大工业生产的强烈冲击,一度陷入后继无人的困境。在经历泡沫经济和传统文化的反思之后,如今,日本传统手工艺再次呈现出繁荣景象。目前,经过日本国家资质认定的高冈漆器传统工艺师恢复到46名,他们都是在世代相传的方式下,通过师傅带徒弟精心学习的专职工匠。高冈漆器协同组合不定期在业内和全社会举行技艺交流,高冈市政府也以政策和资金支持的方式,鼓励年轻人加入到传统工艺的学习和创新之中。

  2001年2月9日,上海发布《上海市传统工艺美术保护规定》,明确了上海市设立传统工艺美术保护专项资金,建立保护基地,评审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对于制作经济效益不高,但艺术价值高并面临失传的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和技艺,将采取特殊保护措施等。据悉,该规定因为时效性已经作废,目前尚无新规出台。另一方面,现如今社会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尽管已有百余人评上工艺美术大师,但以百余人的力量并不能改变整个行业的生存状态。上海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紫砂专委会主任蒋国兴回想起自己给东方艺术中心做大型陶瓷壁挂时的经历,尽管最终呈现的艺术效果美轮美奂,但开始时并没有资金,过程十分辛苦。“我们现在还没有很好的制度为一心一意做好工匠的人提供保障。如果没有制度保障,让下一代做工匠是很难的。”

  从事工艺美术成不了艺术家吗

  不少专家认为,“工匠精神”的重塑,是拯救工艺美术的一帖良药。日本对“匠人”的重视,令许多工艺美术从业人员羡慕并津津乐道。

  钱月芳说,刚开始做顾绣时,她并没什么信心。她还记得1991年随团去日本交流,刚出去时,她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可当自己的技艺被对方看作是“高雅文化”而得到肯定和鼓励时,钱月芳豁然开朗。“回来后,我整个世界观都改变了,发现我们的前途不是灰茫茫的,我们有可以发展的文化了。”有了自信,钱月芳把业余时间都放在顾绣上,结合艺术家指导和自己的设计理念,把上海的顾绣品牌推广到全国各地。

  上海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工业美术设计协会工艺设计专委会副主任秦永福说,过去工艺美术被称为“小三子”,现在工艺美术的地位有了很大提升,但这个行业的文化含量还不够。“我们工艺美术的传承发展,一定要站在文化的高度,否则将是一条死路。”如今,已有不少工艺美术人把文化思考引入工艺美术创新中,比如上海嘉润艺术品股份公司艺术总监、玉文化学者王桂平用玉雕来表现石库门文化,通过读懂老房子、老故事、与老人交流等,提炼上海的文化符号。业内人士也呼吁更多文化学者加入工艺美术行业中。

  “现在做工艺的人都要做艺术家,认为做工艺是低等的。但反过来,艺术家也在用工艺手段表现他们的艺术,很多艺术家做衍生品,都是用工艺的手段。说到底,是我们工艺美术还不够自信。”周南认为,美的东西没有界别,可以互相学习、触类旁通。海派剪纸艺术家李守白也认为,两者在“贴近生活”上是统一的。“觉得不如艺术,是因为工艺美术本身不自信,如果自身强大,做出来的就是艺术品。”他建议,工艺美术不能做井底之蛙,应该走出去多看看。“虽然我们有精巧的手艺和工艺,但更应该了解当下的材料学和结构学,用符合现代人审美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作品,在不断创新的同时保留自己的传统特色。”

  工艺美术曾是我国对外贸易的支柱产业,在当前新的发展机遇下,有着更加显著的经济附加价值。上海市社联学会处副处长梁玉国认为,“工匠精神”的提出和经济发展中的产业转型背景有关,在很多产业技艺已经国际领先的情况下,我们更应思考如何向国际社会输出先进文化,在这方面工艺美术具有特殊优势——用作品说话。“工艺美术应该思考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当把作品卖到国外时,可以让外国人从作品中了解中国文化,这有助于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关键字:

欢迎关注公众号

相关标签:
发表您的观点

还没有留言,来占领沙发吧!
Analytics

微信扫码登录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