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微社区 时间:2021/3/14 19:09:02 热度:840
10月26日,值金秋时节,千高原艺术空间在同一天推出“社会静物——陈亮洁个展”、“时间的仓库——王川个展”。
陈亮洁,朝鲜的童年之三,布上油画,150×200cm,2011
陈亮洁1971年出生于成都,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和许多197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一样,陈亮洁的创作保持对社会的关注,但不同于许多同时期艺术家,在他的作品中,并没有提供任何对待现实的态度。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陈亮洁的作品都是在试图拉开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他画遥远而开阔的场景,但又压缩了绘画的内部空间,空间几乎转换成了平面,近和远只能通过画面上的大与小来体现。……(画面中的人物)面目模糊、动作暧昧,与你我毫无瓜葛,似乎是另一种存在物,我们平时熟视无睹的人群一旦被放置于一个剥离了日常语境的场景中,“他们”总是会显露出这种不在场的抽象感。陈亮洁所建立的这种作品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感来自这两个层面,视知觉的与社会心理的,而在他最近的作品中,这两个层面带来的距离感依然存在,但是已经转换了方式。”
在《社会静物——陈亮洁个展》的作品中,“陈亮洁开始选择媒体图像。所谓媒体图像总是有“意义”的图像,不管是对于一场恐怖袭击、一次巨大的事故,还是对于一次家长里短的社会新闻来说,照片和影像总是被用来证明某件事情的确实性。但照片又总是语义不明的,甚至是反语言的,……当陈亮洁把那些图片从新闻网站转移到画布上,他实际上还原了图像固有的意义不透明性。……但就绘画对视觉的要求来说,图片总是显得空,不足以支撑画面,于是,很多“影像绘画”的策略是把颜料画得厚厚的,把笔触画得狠狠的。陈亮洁并没有这样做,反而,他的颜料变得薄而透明,笔触变得含糊而不肯定,他似乎并不是通过照片来再造一幅画,而是试图在画布上,以绘画的方式重建照片,把照片的确实性转换成绘画的确实性。……如果说陈亮洁之前的绘画依然包含对某种生存经验的抒情式表达的话,那么他现在已经快把绘画的情感因素以及图像的社会含义因素剔除干净了,情感被还原成了感觉,图像被还原成了视觉,而在这诸多层面的还原中,绘画则获得了其自身不可被兑换的确实性。”(引用部分节录自鲍栋评述陈亮洁近作文章《绘画的确实性》)
王川,2009A-No.2,纸上水墨,91×97cm,2009
王川1953年出生于成都,1980年代初即以写实油画作品《再见吧、小路》、《幸存者》成为“伤痕美术”的代表艺术家,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的重要艺术家之一。1980年代中期,王川放弃业已成熟的写实绘画,决断转向新绘画艺术的冒险,并组织发起深圳首次现代艺术展“零”,成为1980年代中国大陆“新潮美术”代表人物。在中国当代“抽象”绘画界,王川是履历最久,投入最深的一位。1990年代伊始,王川一直运用布面油彩、丙烯、纸上水墨为主要媒介进行抽象绘画创作。
在《时间的仓库——王川个展》中,我们将呈现王川1992-2013年跨度超过20年的作品,包括1992年创作的标志性转型期的硬边抽象作品《时间的仓库》系列、2006-2010年的代表性布面油彩作品、2009-2013年的抽象水墨作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王川的艺术嬗变。抽象主义常常用理论束缚了思考的自由,但抽象本身可以释放自由的观看,并让观者发现自己的视觉和感知经验的宽度。王川的“时间仓库”里存放着他的生命体验和人生思考,那也许是他绘画的最大动机和结果。正如著名批评家黄专先生所言:“王川的艺术有一个不变的主题,那就是:有还是无,这是用道家语说,用儒家语说就是庙堂还是山林;用释家语说就是空还是非空;用基督教语说就是灵魂还是肉身,总之,他的艺术探讨的就是这类大问题,或者说根本的问题。……艺术本是一件世俗之事、感性之事、此岸世界之事,但王川总在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将它变成一件超验之事、理性之事、彼岸世界之事……(王川)更热衷于在与世俗欲望永无休止的牵扯、抗争和博弈中展开宗教的沉思,他的死亡经历使这一点变得更加触目惊心……王川的艺术也正是因为具有这类内容才显得格外单纯和透彻。”
据悉,两位艺术家的个展将持续到12月15日,艺术爱好者可前往共享这一金秋艺术盛宴。
关键字:欢迎关注公众号
发表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