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网站体验更好 微信扫码登录

成都艺术品市场风头正劲

作者:微社区  时间:2021/3/14 19:00:15 热度:504

中国二线城市的艺术品市场低调、不张扬,并且表现出各自独特的地域文化特点,其潜在的市场力量不容小觑,甚至可以说,这些城市牵系着未来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整体繁荣和持续良性发展。为此,本版将陆续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二线城市,分析各地的市场特色、市场空间、产业结构布局。

把脉中国艺术品市场,成都是绝对不能被忽略的一个城市。作为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都一度被誉为继北京、上海之后的中国“收藏第三城”。今年《芭莎艺术》推出的一份2011—2012年度中国画廊排行榜中,成都有5家画廊入选百强,是除京沪和港台地区外,入选画廊数量最多的城市。成都艺术品市场具有哪些特点?偏隅西南的成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动力是什么?其市场发展状况和产业结构怎样?对于这些问题的分析,显然有助于我们全面准确认识和把握艺术品市场未来的发展脉动和趋势。

成都艺术品市场风头正劲

 

一级市场——

 

当代艺术异军突起

仔细看,入选《芭莎艺术》中国画廊百强名单的5家成都画廊主打的都是当代艺术,这一点儿都不奇怪。成都本土的当代艺术力量可用“强悍”来形容,活跃于此的四川画派艺术家张晓刚、周春芽、程丛林、何多苓等是中国艺术家中身价最高的群体;成都蓝顶、浓园、北村和高地等八大艺术区享誉国内,汇聚了众多一线艺术家和新生代力量。大量优秀的艺术资源催生了成都本土艺术品市场多种业态的形成。蓝色空间画廊、K画廊、千高原艺术空间、雅风当代艺术画廊、非马画廊……近年来,成都当代艺术市场势不可挡地快速发展着,很多成都人突然就会发现身边多出了很多美术馆、画廊或艺术中心。“之前我曾评价成都是中国当代艺术第三城,但现在看来,这样的评价可能过于保守了。”面对活力十足的成都当代艺术市场,评论家吕澎直言。

“成都市美术馆、文轩美术馆、成都当代美术馆等重量级美术馆,每天都对市民开放;A4当代艺术中心、K画廊、廊桥艺术空间、了了阁、天艺村等本土知名画廊展览云集。这些美术馆和画廊,每周策划开幕的展览此起彼伏,媒体记者不赶场才怪呢。”一位成都的媒体人士这样形容成都艺术品一级市场的发展现状。“成都的画廊凭借自己独到的艺术眼光,不断挖掘、发现有潜质的画家,或与之签约专为画廊作画,或运用各种包装手法,如开展览会、组织研讨会、在报刊发表评论等,让有潜力的艺术家被更多人了解、接受,以代理制形式,像推影视明星一样推出书画明星。”

作为当代艺术重镇,在何多苓、周春芽等艺术家“传帮带”影响下,在屠宏涛、郭伟等中坚力量的支持下,成都“80后”艺术新人迅速崛起,老中青三代人才储备完备为成都当代艺术品市场的活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了好的艺术作品,艺术市场才能走向繁荣,随之衍生出多种业态,反过来又能助推当代艺术作品更好地走向市场。”评论家张颖川认为,成都当代艺术异军突起,并不是艺术家或市场单方面的原因,而是艺术家和市场共同作用的结果。

城内开花城外香

尽管在当代艺术的带动下,成都本土的艺术品一级市场表现出相当的活跃度,每年都有大量来自海内外的经纪人、画廊等艺术品经营机构慕名来到成都“淘宝”。但城内开花城外香,大部分成都民众对此并不买账。去年,成都一家数据咨询公司随机电话访问了成都市中心城区617个家庭的书画消费情况,并对成都市中心城区10个不同规模画廊销售管理人员进行了深度访问,得出的《成都市区书画消费市场情况调查报告》显示,成都市民对画廊并不了解,仅有4.2%的家庭去过画廊,而很多人都将画廊定义为“卖昂贵画的地方”。

该项调查发现,10.7%的家庭表示未来一年有购买书画的打算,这一数据远远高于前一年0.6%的实际购买率,这表明市民家庭在书画方面的消费显著增长,成都的艺术市场需要大力培育。其中,中等收入家庭书画购买预期较强,特别是家庭年收入在5万元至15万元的家庭中,有34.6%的家庭预期购买书画。在有购买需求的市民家庭中,预计支出5000元以上的占到35.6%。与此同时,调查也访谈了K空间、痕迹画廊、简牍斋等10家成都本土画廊,从销量来看,经营和收藏高端画和名家画作为主的画廊,比较满意经营现状;以书法销售为主的画廊则销售惨淡;以自产自销形式经营中国书画的画廊,对经营销售情况并不满意。

针对这一调查结果,不少成都的画廊负责人坦言,成都艺术市场仍存在不足,成都人愿意了解艺术的心态不是很强烈。一些画廊负责人认为,要在成都营造浓厚艺术氛围,政府要扶持艺术,为画廊发展提供条件,给艺术家创造条件,让艺术家深入基层。此外,还应成立画廊协会,由资深的画廊领头;画廊还应有一些交易活动,有了交易就应该把信息反馈给社会。

“成都的当代艺术资源极为丰富,但事实上,成都还只是个艺术资源大市,并不是艺术产业大市。成都画廊业的迅猛发展要一分为二来看:对于画廊而言,画能又快又贵地卖出去,当然是件高兴事儿。但如果这些画几乎全部流向外地甚至海外,那恐怕又将重蹈‘昨天低价卖出去,明天高价买回来’的覆辙。”面对外热内冷的局面,成都一位市场分析人士冷静地指出。

拍卖市场——

 

市场潜力待深掘

尽管川籍艺术家的作品屡屡在国内外拍场上创出高价,四川藏家在各大艺拍会的活跃表现也吸引着国内众多知名拍卖公司前来成都征集、巡展,但成都本土的拍卖行业却显得相当暗淡。如果单从拍卖结果来看,成都中国“收藏第三城”的名号似乎有些名不副实。据统计,去年,成都共举办艺术品拍卖会30多场,艺术品拍卖成交额为2.5亿元左右;而去年仅北京的艺术品拍卖成交额就超过了500亿元。再从今年春拍的结果来看,国内总成交额为428亿元,成都地区仅为8557万元,仅占全国总成交额的0.2%。这也说明了成都艺术品拍卖市场还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对于目前整体状况不容乐观的成都艺术品拍卖市场,有许多业内人士仍坚信“春天可望”。“成都艺术品拍卖市场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也有许多重量级藏家。但这些藏家大多活跃在外地,据相关数据统计,川籍藏家每年在大型拍卖企业的流动交收额度保守估计在10亿元以上,成都的拍卖市场只有进一步健全起来才能网罗住这些资源。成都拍卖公司需要增强自身品牌建设,应该学习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大拍卖公司,利用好各类资源,推动自身的发展。”成都一位资深藏家如是分析。

拍卖行重书画轻当代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北京艺术品市场出现的一二级倒挂现象,成都一二级市场的“分工”极为明确。“整体而言,成都艺术品市场的鲜明特点是:一方面,成都的知名画廊几乎都是经营当代艺术的画廊;另一方面,除了成都八益时不时还会上拍几张油画外,成都本土拍卖公司几乎都只上拍中国书画。”一位成都市场分析人士坦言,就中国艺术大环境而言,中国书画占据着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半壁江山,而就成都来说,中国书画则占据了九成以上的市场。既有何多苓、程丛林等一度引领中国美术潮流的老艺术家,也有王承云、罗发挥等活跃在当代艺术领域的中青年艺术家,成都也算得上油画大家云集。为何油画拍卖会在这里遇冷?

成都艺术评论家陈默曾指出,成都的拍卖市场过于混乱,历史上形成的蜀地不仅是地理位置的封闭,在思想观念上也过于封闭,长期以来的投机、作假陋习扰乱了成都的拍卖市场秩序,更导致大量的优秀油画资源、藏家资源外流。一些成都艺术家认为,成都的拍卖市场缺乏长远的眼光,发展过于滞后,导致艺术家和藏家之间的关系脱节。而成都本地多家拍卖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则表示,这与成都的市场因素和受众人群有关。中国当代艺术起步晚,成都的当代艺术品市场发展还不太完善。中国书画是源自中国传统的艺术种类,受众人群很广,老中青都能够接受,一些老收藏家对书画尤其偏爱,而当代艺术的接受群体相对窄一些,相比之下少人问津。此外,成都的当代艺术品市场并没有完全被打开,再加上地处西南,受交通、经济等的限制,当代艺术在成都的拍卖市场远不如书画乐观。

对话川籍艺术经济学家

“两极分化”的成都艺术品市场

作为一个川籍艺术品市场研究者,现任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研究员的马健对成都艺术品市场的成长有着切身的感受,更为可贵的是他还拥有经济学的视角,并出版有《收藏投资学》、《收藏品拍卖学》和《艺术品市场的经济学》等著作。为了更深入了解成都地域文化特色、地方收藏性格及艺术品市场成长历程和现状,日前,记者对其进行了专访。

记者:不同文化地区的艺术品市场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成都艺术品市场是否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

马健:成都的艺术品市场的确深受地理因素和本土文化的影响。从地理上看,四川盆地是名副其实的“四塞之国”,交通不便,古代尤甚。所以,大诗人李白才会发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千古一叹。这种地理环境导致了四川人固有的“盆地意识”。从文化上看,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古蜀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自汉景帝末年的蜀郡守文翁在成都兴建中国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文翁石室”以来,成都的文脉和“尚文”之风几乎从未中断:从汉赋四大家中的司马相如和杨雄,到位列明代三大才子之首的杨慎,再到新文化运动主将吴虞和当代文坛巨匠巴金。班固在《汉书》里的评价“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可以说是非常准确的概括。

记者:那么,成都人的收藏文化是如何养成的?

马健:自秦昭王时代的蜀郡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都江堰后,成都平原就“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被誉为“天府之国”。这种地理环境和经济状况使成都人多次躲避了历史上的战祸,长期过着相对安逸的生活。受这一大背景影响,成都人的骨子里有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好耍”精神。举个例子,我那些生活在成都的高中同学建了一个QQ群,群的名字叫“这周咋个耍”,讨论的主题就是美食和游玩。成都人的“好耍”,由此可见一斑。而成都人的收藏,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图“好耍”。因此,成都收藏者的兴趣比较广,除了人气最旺的书画和瓷杂,玩玉器、木器、佛像和古籍的人也不少。

记者:成都曾被称为中国“收藏第三城”,成都的艺术品市场是怎样成长起来的?

马健:如果从改革开放算起,成都最早的古玩艺术品市场当属上世纪80年代初在猛追湾游泳池周围自发形成的“市集”。从自发形成,而非政府主导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成都人将收藏作为一种休闲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收藏观。随着“收藏热”的升温,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成都又陆续形成了二仙庵古玩市场、草堂寺古玩市场、送仙桥古玩艺术城和三国古玩城等多个艺术品交易中心。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成立于1994年的四川翰雅拍卖行不仅成功敲响了艺术品拍卖的“西部第一槌”,而且同中国嘉德和北京翰海一起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最早进行综合文物拍卖试点的3家拍卖公司之一。而成立于1998年的成都上河美术馆则是中国第一批由民营企业创办的私立美术馆,也是中国第一家聚焦于具有前卫性的中国当代艺术的美术馆。虽然由于种种原因,翰雅拍卖行和上河美术馆都没落了,但二者却是成都在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史上留下的浓重两笔。

记者:川籍当代艺术家的市场影响力举足轻重,但成都本地藏家似乎更钟情中国书画?

 马健:是的,成都本土的收藏者对书画的兴趣颇浓,对油画感兴趣的人相对较少。如果将目光聚焦于中国书画和当代艺术的话,成都艺术品市场的“两极分化”特点十分突出:

 一方面,在中国当代艺术界,“四川画派”的影响力之大是众所周知的,以至于有人开玩笑说,四川话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工作语言,不懂四川话的人很难研究当代艺术。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但也并不为过。记得有一次,我在杭州参加蒋再鸣兄策展的“反光:新艺术纵深邀请展”,晚上吃饭,每桌都传来熟悉的川音,简直让人有一种身处成都的错觉。但遗憾的是,“四川画派”的很多重要作品都不在成渝两地,而是在外地甚至海外。例如,台湾山艺术基金会对上世纪80年代“四川画派”的收藏就是垄断性的,“伤痕美术”和“乡土绘画”中的所有代表作几乎都被囊括其中。由于成都经济水平的客观约束和成都本土藏家的长期忽视,尽管成都早已成为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中心,但一直都不是市场中心。

另一方面,就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四川画派”享誉海内外的同时,能够从成都走向全国的书画家却寥寥无几。即使是有“中国梵高”之称的陈子庄,也是在身后20多年才被世人所知的,他的很多重要作品都在外地藏家手中。四川画坛的“蜀中四老”——吴一峰、岑学恭、赵蕴玉和黄纯尧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相当有限。但四川这个地方,确实是藏龙卧虎之地。虽然一些画家名不见经传,却是隐逸多年的高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上世纪80年代末才被世人所知的陈子庄和这几年刚刚被世人所识的指画“大隐”刘伯骏。孙中山对四川人的评价是“惟蜀有才,奇瑰磊落”,毛泽东则感慨“川人不出夔门,难成大器”。四川画家如果走不出四川,很难成大器。你看20世纪中国十大画家,来自四川的画家就占了两席,但无论张大千还是石鲁,都是走出四川后才功成名就的。

记者:但四川画家的作品一直颇受成都收藏者的认可。

马健:是,成都不少收藏者,即使外出“淘宝”,重点关注的也是四川画家的作品。比如,西泠拍卖在2010年举办过一场陈子庄书画专场拍卖会,81件拍品全部成交,总成交额近2000万元。有意思的是,其中不少拍品就是成都的藏家送拍的,结果又被来自成都的买家拿下。这些在我看来价格已被抬高的画拿回成都之后转手,买家居然还能赚到钱!可见成都收藏者对四川画家的偏爱。

记者:您如何看待目前成都艺术品市场的总体发展水平?

 马健:从市场的角度来看,购买力总体相对有限的成都收藏者主要甚至只收四川画家的作品,而四川画家在全国范围内的市场接受度还很不尽如人意,这就直接导致了成都书画市场的繁荣程度远远落后于北京和上海等一线城市,甚至落后于同样地处西部的西安。举个例子,在成都八益2010年首届拍卖会上,一张米景扬旧藏、范曾题跋的徐悲鸿作品《立马图》,估价为80万元至120万元,这张流传有序的画最终却流拍了。时隔不久,在北京长风2010年秋季拍卖会上,这张画却以220万元至250万元的估价再次上拍,并且最终以235万元成交。近年来,虽说成都书画市场的发展速度大大加快了,但这实际上只是成都经济快速发展在书画市场上的反映,当然也是投资性资金,乃至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介入的结果。总的来看,成都的艺术品市场同北京、上海、广州和杭州等地的差距依然很大。

关键字:成都,艺术,艺术市场

欢迎关注公众号

相关标签:
发表您的观点

还没有留言,来占领沙发吧!
Analytics

微信扫码登录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