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微社区 时间:2021/3/14 18:57:13 热度:584
又是新春到,曾作为中国传统民间文化中最常见的迎春习俗的年画,再一次走进人们的视野。可随着岁月的流逝,原本是寻常百姓贴在门上或挂在家里的一种吉祥符号的年画,如今已成为不少热衷收藏民间艺术品人士眼中的“宠儿”,其价格也一路攀升。
“提起年画,太亲切了。” 说这话的李之熙是新疆一建的一位退休干部。今年61岁的他对年画有着浓浓的感情和深深的记忆。
“1975年以前,我家住在山东省文登市,小时候每到春节,父母就会将家里的墙壁刷白,然后用自家做的浆糊或者图钉贴上一幅幅色彩鲜艳的年画,增添喜庆。”贴年画,也是李之熙和兄弟姐妹们都喜欢抢着干的活儿。“一是贴上年画后就意味着要过年了,将有新衣服穿有好东西吃了。再者,每年的新年画内容也是那时候小孩子听故事的机会。”李之熙介绍说,小时候没有电影电视,报纸刊物贫乏,更没有网络等现代媒体。因此,年画作为惟一的发行量最大、覆盖面最广的“传播载体”,以其通俗性反映了几乎所有民俗文化内容。
李之熙说,当时家家户户都喜欢买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这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看上去生动活泼,热闹非凡。
“这主要是民间流传新年除夕之夜是老鼠娶亲的吉日良辰,人们要放一些食物在床下、灶间,算是送给鼠新郎的礼物,以祈求来年五谷丰登。有些老奶奶在临睡前常逗孩子说:‘快把鞋藏好,别让老鼠偷走当花轿了’,非常有意思。”李之熙说。
除此之外,李之熙还记得那年代,还有福禄寿或花卉鸟兽题材的传统年画,也有再现三国赵子龙大战长坂坡、虎牢关三英战吕布、明代朱元璋童年民子山放牛玩耍等历史故事的历史题材年画,还有诸如麒麟送子、黄金万两等民间传说的喜庆年画等等。
“那个年代的年画之所以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记忆,主要是那个时期不少年画的艺术水平堪称一流,因为有不少大师级的画家,如叶浅予、李可染等,不计工本不计报酬,参加年画的创作,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这是那个年代所特有的,如今是再也见不到了。”乌市收藏家协会副会长、纸制品收藏大家张吉昌介绍说。
纸制品收藏家张吉昌告诉记者,传统年画都是先由艺术家们手绘底样后,再使用“套印”工艺印刷,也就是以“青、品、黄、黑”这四种基础色的叠加来呈现不同的色彩。这种方法虽然效率很低,但成色却别具一番风味。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印制年画采用了现代彩色印刷技术,年画不复从前。随着上世纪90年代台历、挂历的出现,年画更是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由于存世稀少,其背后的辉煌如今也很少有人知晓。
也许李之熙没有想到,当年家家户户曾花几毛钱甚至几分钱随处张贴的年画,在几十年后的今天,出现在收藏品市场和拍卖市场,其身价已提升百倍甚至千倍。
一张上世纪80年代常见题材的年画要价50元,一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年画少于三四百元,店家坚决不卖。“现在年画类藏品越来越少,价格涨得也很疯狂,一些常见的年画价格比两三年前翻了四五倍。”爱好纸制品收藏的张群说。
对此深有同感的还有乌鲁木齐集邮收藏品市场商户王知显。他告诉记者,自己2004年以单张0.3元接手了4000张库存积压年画,2005年以0.5元/张销售,到2007年年初就涨到5元/张了。
“真后悔当初内地客户调货时都卖掉了,现在给我50块钱也不卖,这东西越来越少了,根本不愁卖。”王知显说。
据了解,目前,在首府收藏品市场上的年画绝大多数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多是表现福禄寿喜等较喜庆的题材或是一些美女的古装戏剧照,价格20元-50元/张。
“文革期间”的年画题材主要是以样板戏和工农兵为主,其单价在三四百元。民国时期的年画价格则更高了,品相好一些的单价至少在千元以上,且在市场上踪迹难寻。
业内人士介绍说,近两年,一些老年画,如清朝时期的年画在京、沪拍卖场上开始出现,每张价位从3000-1万元不等。这还是一些名头不太大的画家的作品,像明代陈老莲等大画家的作品尚未露过面。
在拍卖记录中,像金梅生、李慕白等老前辈的作品,每张对开的都在3万元左右;成册的木版年画,折合成每张计算,最高价值可达5000元。
对于近年来年画涨幅较大的现象,张吉昌认为,主要是目前年画的存世量逐年减少、而介入收藏的人却逐年增多造成的。
他介绍说,从明代起,随着木刻版画的出现,年画正式成为一种艺术形式。由于年画是贴在墙上的艺术品,每年都要更新,所以遗留下来的很少,特别是品相好的更少。而且随着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从上世纪80年代末过年张贴年画的风俗习惯越来越淡化,所以年画作为一种藏品,其价值也就水涨船高了。
过年的民俗
农历过年的风俗,我国很早就有文字记载。“年”字,远在公元前十六至十一世纪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就已出现。字形为很像一个人在收割或顶谷禾回去,所以《说文解字》称“年”字是“谷熟也,从禾”。商以后到了周,开始用“年”这个字来纪年。
当田里的五谷收割完毕,则是一年过去开始新的一年了。因此称春节叫“过年”。在中国古代年俗中,将一些祝贺过年的东西都冠以“年”字,如见面互相庆贺的话叫“年话”,门上和墙上贴的画叫“年画”,吃的糕叫“年糕”,走亲访友的礼仪叫“拜年”等等。
由国家正式确定过年的具体时间,是在西汉太初元年。汉武帝刘彻诏令太史丞邓平创制“太初历”,确定正月为岁首,初一称“元旦”,后又称元旦前夜为“除夕”。从此,除夕、元旦过年的风俗活动越来越多。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清朝统治被推翻,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政府。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召开会议,讨论历法问题。会上达成了“行夏历,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的共识,决定使用公历,把公历1月1日定做“新年”,把农历正月初一称做“春节”,但并未正式命名和推广。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历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把农历正月初一定名为“春节”,并规定春节放假三天,让人们热烈地庆祝农历新年。
来源:亚心网
关键字:欢迎关注公众号
发表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