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微社区 时间:2021/3/14 18:57:07 热度:588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到2009年,吴冠中多次向国内外美术馆捐赠自己的作品。其经典代表作油画长卷《一九七四年·长江》、水墨画《石榴》、《江村》被无偿捐给国家文化部,永久珍藏于故宫博物院。
捐赠作品身价倍增
随着近年艺术品市场的红火,艺术家捐赠作品也在增值。如2010年7月“艺术家公益榜”根据当时市场的行情,将徐悲鸿妻子廖静文早年捐赠国家的徐悲鸿1353件作品估价为21.59亿元人民币,而到了2010年12月,徐悲鸿一幅《巴人汲水图》就在拍卖会上以1.71亿元成交。现在,徐悲鸿作品的拍卖行情普遍上涨,其捐赠作品的市值自然也水涨船高。据2010年7月公布的数据,排名前5位艺术家的捐赠作品估值已达45亿元。
新中国成立以来,徐悲鸿、刘海粟、潘天寿、吴作人、李可染、黄胄、朱屺瞻、程十发等艺术大师向公共艺术机构无偿捐赠的积极性很高。吴冠中晚年曾对家人讲,东西你们可以分掉,但作品不是遗产,是给国家、给人民的。在他去世之前,他已安排将自己多年珍藏的精品力作悉数捐赠给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浙江美术馆等。2011年6月6日,吴冠中水墨画《狮子林》以1.15亿元拍卖成交。反观吴冠中生前捐赠给各公共美术馆的作品,其中可与这幅《狮子林》媲美甚至超过它的作品不在少数。
上海艺术家向公共艺术机构的捐赠从未中断过。很多艺术家捐赠的都是自己最好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如贺友直将最具代表性的《山乡巨变》《朝阳沟》《李双双》《白光》《小二黑结婚》《十五贯》等34部连环画原稿捐赠给上海美术馆,自己至今依然过着清贫的生活。
正如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所说的那样,艺术家捐赠的这些作品“不仅凝聚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增添了国家美术财富,而且体现出所有捐赠者为国家美术和文化建设事业无私的情怀、理想与精神,闪烁出永不磨灭的灿烂光彩”。
中国人为什么不捐赠
传统之于现实
上世纪50年代建国之初,国家和政府表现出对文化事业的极大重视,当时良好的社会风气也推动着国民捐赠文物的热潮。那时大家刚刚有文物保护意识,怀着对新中国的热爱,很多人把捡来的、亲友互相赠送的、家里流传的艺术品捐出来。当时古董文物的价格不高,出售途径也有限,有的人捐赠文物是为了得到奖金;也有的人是处于保护文物的角度考虑,怕自己没有保存的文物条件。在众多的捐献中,大收藏家张伯驹的捐赠最为人耳熟能详。1956年,60岁高龄的张伯驹决定把自己收藏的100多件艺术品捐献给了故宫博物院,特级珍贵的就包括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幅山水画作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国内现存的最古老的一件名人墨迹西晋陆机的《平复帖》等。为了避免珍贵书画不至于流失,他想办法借钱把文物买回,他甚至不惜卖掉房子和夫人的首饰凑得黄金将《游春图》收下,最后又毫不犹豫的捐献给了国家。国人捐赠艺术品和文物的传统正是形成于这一时期。
然而文革让这一进程戛然而止。文化和艺术被视为资产阶级的毒草,不但艺术家的地位一落千丈,艺术品的价值也几乎被抹杀一空。邓拓虽然将书画捐赠到了美术馆却没有得到妥善保管,一些藏品甚至遭到了损坏。大藏家张伯驹在这一时期被打为右派,其藏品因为捐献给故宫才得以安然无恙。不少名人文士遭到了抄家的厄运,原本作为家庭收藏的文物和艺术品被打砸抢一空。无数有价值的艺术品被损毁或者流失海外。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的文化艺术发展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不仅让人们对文化和艺术产生蔑视,也让民众因私有物品遭到掠夺性破坏而彻底丧失了对捐赠的热情。时钟调转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古董艺术品市场的升温,文物的流转和经济价值大大提升,然而艺术品捐赠却遭遇了另一个拐点。市场经济让人懂得了文物和艺术品的价值,受到利益驱使的人们彻底背离了旧有的捐赠传统。他们更愿意把家中收藏的文物和艺术品拿来参与拍卖、投资等艺术品市场活动,而并不是向博物馆捐赠出来。
不过,也有很多海外侨胞把海外遗散的国宝送回中国,或者将流失的文物从国外买回捐赠给国家,如企业家何鸿燊先生将从苏富比拍卖购得的圆明园马首铜像捐赠回国。 与此同时,艺术品捐献途径和方式也有很大的发展。首先捐赠目标多元化,虽然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国有机构为主要捐赠目的地,但国有大机构要求高,保管不善,手续繁琐。一些知名私人艺术馆和博物馆也开始被大家所接受。其次是捐赠方式的多元化,现在一些高端艺术品动辄上亿的估价使捐赠人不愿失去物权,那么展览保管权的捐赠也成为折衷的方案被大家所接受。捐赠和受赠双方的合作也越来越多。博物馆和机构会以自己的定位和收藏目标为准则,主动寻找潜在的捐赠者,对于捐赠者也会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合宜的回馈,这当然主要还不是在金钱或物质上,而是体现在宣传和展示上,其中包括学术性的展览和研讨会,以及相关的研究和出版物。
法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私人艺术品捐赠
2012年7月6日,巴黎画廊主、艺术品收藏家伊冯·兰伯特(Yvon Lambert)签字决定将556件总价值高达9000多万欧元的艺术品捐赠给法国政府。他的这项私人艺术品捐赠的规模为法国公立艺术品收藏创造了历史之最。
早在20年前,伊冯·兰伯特就曾做出这个重大决定,但在经过首次会谈后,法国政府在1994年拒绝了兰伯特的捐赠。可这并未终止兰伯特想为法国公立艺术品收藏尽力的念头。2000年,伊冯·兰伯特将其个人收藏保存于法国阿维尼翁市(Avignon)的Hotel de Caumont,并继续与政府沟通,希望政府将来确保这些珍贵的艺术品能够存于条件较好的展览空间内,以供民众欣赏。但是这个过程出乎意料的漫长,各种行政手续几乎让兰伯特丧失了信心,倍感失望。好在,2011年11月18日,在庆祝伊冯·兰伯特私人收藏品展馆落足于阿维尼翁市10年之际,法国政府发表声明,接受兰伯特的捐赠,并同意达到他的要求:增加其藏品展示空间的面积。政府还承诺将拨款800万欧元,将毗邻Hotel de Caumont的阿维尼翁艺术学院打造成为一间博物馆,预计建造工程将于2015年完成,而法国现任总统弗朗索瓦·奥朗德(Franois Hollande)将出席开幕仪式。
兰伯特对于这个艰苦漫长的捐赠过程曾表示:“在法国,捐赠藏品的程序不太简单。在我们国家的艺术史上,有过太多政府与大藏家无法进行面对面会谈的例子。”尽管最终是个双赢的好局面,但过程中夹杂的困难和部分人的冷漠无视也着实让这位大藏家有些失望。
艺术品捐赠背后的纳税优惠政策
兰伯特拥有如此多的艺术品及财富,为何在二十年前就想要将其捐出?这其中除了慈善及艺术发展的宏大理想外,是否有着其他方面的考虑?那就不得不从法国的捐赠方面的法规说起。
在“捐赠”这一概念下存在着多种不同的形式,而艺术品捐赠属于社会公益捐赠形式的一种。每一件艺术品从一位私人收藏家手中被捐赠到一家公共博物馆的整个过程其实反映了一种社会财富的成长过程,具体地说是一种精神财富的成长过程。而法国政府对于支持艺术事业的捐赠行为给予的各种税收优惠,也更加鼓励了这种社会财富积累的行为。
如果个人希望用遗赠的方式支持艺术事业,遗赠金额的财产转移税全免(在法国,配偶和直系亲属中的大部分遗产继承者须向国家支付5%至40%遗产税,非直系继承者则高达60%)。但如果做出捐赠行为,将会使得这笔遗产税费用大大降低。如此我们似乎也可以大胆的猜测,兰伯特这批相当丰富的捐赠除了使得公众得到了一笔宝贵的当代艺术财富外,还将其子孙未来的麻烦减到了最低,毕竟继承一笔9000万欧元的艺术品,将来要缴纳的遗产税最高将会达到3600万欧元,这可不是一个一时半会可以用艺术品出售套现就可以支付的便宜费用。兰伯特因此承受的不理解和漠然也可以视为这种实现理想及个人利益的过程中所必须经受的困难,这也更容易理解,为何他可以坚持这样的愿望长达二十几年之久了。
在政府的优惠政策大力推动下,法国诸多博物馆丰富的馆藏便得幸于社会各界人士以各种形式的捐赠。而法国的博物馆们也纷纷使出浑身解数,制定各种属于本馆的优惠政策来吸引各方捐赠。
如2010年卢浮宫为了收藏德国宫廷画家卢卡斯·克拉纳赫(Lucas Cranach) 的《三美神(les Trois grces)》,向公众募款。终募得来自7000名捐赠者共126万欧元的款项 (另300万欧元由卢浮宫各赞助商承担)。其后,2011年,卢浮宫募得2000余名捐赠者共计50万欧元的捐款,用于修复2件古埃及藏品。对于所有捐赠者,卢浮宫发出其募捐项目对应展览的观赏会邀请。卢浮宫的募款对低至20欧元的捐款也不厌弃,而捐献300 欧元以上的捐赠者更能获得由“卢浮宫友人会(la Société des Amis du Louvre)”提供的一年不限次数免费参观卢浮宫馆藏的入场券。若此捐献超过300 欧元的捐赠者已经是“卢浮宫友人会”的成员,他便可将这一年的门票赠送给他指定的人或公司。
奥赛博物馆也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捐赠。例如给捐赠者提供免费参观机会,在馆内消费享受九五折优惠,邀请捐赠者参加馆内展览开幕式,在奥赛博物馆参观时享受专场讲解,另外还组织讲座、主题日和旅游等特别活动,根据捐赠艺术品的价值,捐赠人的名字可以在一些特别活动的宣传品中出现等。得益于上述税收优惠政策和博物馆的鼓励措施,奥赛博物馆现有馆藏中的16,000件装饰艺术和建筑设计图稿多数是艺术家和建筑师建筑师本人或其后代的慷慨捐赠。
我们离捐赠还有多远
据统计,中国国家博物馆百年来有了5千余位社会贤达和各界人士的慷慨捐赠。上博近60年来,接受捐赠文物有1000人次以上,捐赠的等级文物和一般藏品的总数达11万件以上,其中有很多是上海博物馆的重要馆藏。吴冠中、靳尚谊、韩美林、苏高礼等著名艺术家纷纷把自己的作品无常捐赠给了国家和地方的博物馆、美术馆。捐赠已经不再是一种一次性的行为,捐赠人将艺术品交托给受赠方,是为了艺术品在获得妥善保存的同时,也能够被更多人欣赏和观看。
然而艺术品捐赠在国内似乎还只是偶尔见诸报端的新闻事件。2012年6月瑞士著名藏家希克将1643件中国当代艺术品捐赠给即将在2017年落成的香港视觉艺术博物馆M+,这样大型的捐赠在中国几乎是难以想象的。和西方现有的制度法律相比,国内对艺术捐赠没有政策和法规的鼓励,给予捐赠者的回报还相当少,难以调动社会的捐赠热情。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双舟表示,我们在立法的层次上还很低,对于捐款捐物、如何根据价格和价值实施减税、对艺术品的定价与评估等问题的规定都还有很不明朗,甚至执法部门、适用范围等也不够明确。现在,英国、美国等很多著名博物馆和美术馆的藏品都主要由私人捐赠得来,国际上对于艺术品捐赠也普遍实施税收减免、抵免等方案。中央美院人文学院院长余丁认为,中国的捐赠政策应该跟中国总体的政策相适应,比如美国国家捐赠的政策里规定,艺术捐赠减免税收的政策首先是建立在整个法制健全和整个文化政策统一的系统里的,只有它的税收制度健全,才能谈到捐赠免税或者抵税,单一的捐赠政策没有法律配套的单一捐赠政策是行不通的。如果说过去我们捐赠的热情只是简单依靠对艺术品的挚爱,那么如今我们还需要依靠税制和法规为这份热情增加新的动力。
除此以外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被捐赠物的物权和保管和档案的建立,因为任何捐赠人都不愿看到自己所捐赠艺术品,出现损毁,遗失,甚至流向黑市。国内的艺术品保存和流转的相关法律还亟待完善。虽然捐赠行为总的来讲是一种藏品从个人到公共机构的一次性流动过程,但明确捐赠品的具体归属,对于日后的保存和管理仍然相当重要。艺术品捐赠涉及到的环节众多,艺术品鉴定和评估等配套机构措施都需要进行系统性梳理和完善。从私人藏家到博物馆,捐献让艺术品成为社会财富的一部分,这必定是未来中国艺术藏品的一个重要流向。
1999年9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中包含了捐赠文物和艺术品的行为,并有对个人或企业对公益事业捐赠文物和艺术品相关的减税规定。该法第二十五条规定,自然人和个体工商户依照本法的规定捐赠财产用于公益事业,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享受个人所得税方面的优惠。
来源:爱丽收藏
欢迎关注公众号
发表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