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网站体验更好 微信扫码登录

扬州八怪:浸染人间烟火的职业画家

作者:微社区  时间:2021/3/14 18:34:26 热度:696

  所谓“职业画家”,往往正是一些失去了正式职业的画家。现在如此,古代更是如此。只不过,在古代,想要选择当一名“职业画家”,需要更多的勇气。因为自唐宋以来的文艺传统便是:“以画为娱则高,以画为业则陋。”

  扬州八怪是清代在扬州地区卖画为生的一群画家。他们的画不仅蹊跷古怪,而且明码标价。说来也怪,这几位画家不仅没有被正统消灭,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乾隆、嘉庆年间,日益受人欢迎。时至今日,扬州八怪已经是古代书画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与“四王”、“八大”一样,是艺术市场上绕不开的话题。

  八怪作品受追捧

  从1992年,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一幅《竹石图》在纽约佳士得拍出11万美元以来,扬州八怪的作品在拍场的价格就屡创新高。

  “就八怪的市场来讲,近10年呈现逐步活跃的趋势。”匡时拍卖总经理助理谢晓东对记者表示。

  拍卖公司对市场有着敏锐的嗅觉。自2009年起,匡时拍卖就把扬州画派作为专场推出。“当年有24件作品,成交额将近5000万元。今年我们是35件作品,成交了1.2亿元。”谢晓东介绍说。今年还拍出了扬州八怪作品的历史最高价——郑板桥的《竹石兰蕙图》,成交价为4600万元。此外,金农的《大宛良驹》、《墨梅》最终成交价也都超过千万元。

  在嘉德拍卖的古代书画板块,扬州八怪亦是重点领域。今年嘉德春拍,拔得古代书画专场头筹的,也是郑板桥的作品——《行书诗翰手卷》。这幅作品以180 万元起拍,最终成交价4370 万元。

  “扬州八怪作品,尤其是其中的郑板桥作品,为什么价格看涨,这当中有古代书画板块领涨的因素。此外,我们说,衡量一幅作品的价值,除了画作本身的质量、存世数量的多少,还要看画家自身的知名度。郑板桥诗书画皆精,而且这个人物本身有很多传奇故事,知名度宽广。”北京朝阳书画院院长、扬州籍画家江源分析认为。

  扬州八怪作品相传有1万多幅存世。根据扬州八怪纪念馆馆长刘方明整理并编辑的《扬州八怪书画作品全国馆藏目录》,国内110个博物馆、纪念馆共藏有“八怪”真迹2389幅。其中存世作品较多的是黄慎327件、郑燮(即郑板桥)322件、李鱓321件,存世作品最少的是李葂,只有3件。这些作品主要收藏在故宫(微博)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和扬州博物馆。

  此外,还有很多扬州八怪作品收在民间藏家手中。由于近年来行情看好,每年各大拍卖行上都不断有扬州八怪作品出现。

  隆瀚拍卖总经理姚兢对记者透露,这几年,扬州八怪作品涨势惊人,其中也有浙江投资人的功劳。“扬州八怪是江浙当地的名人,而且在书画史上还有重要一笔。浙江投资人也是比较喜欢买的。”姚兢说。

  扬州八怪是八位画家吗?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说扬州八怪,须得先说说历史上的扬州。自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以后,古代扬州成为我国水陆交通枢纽和盐运中心。交通便利带来商业经济的活跃,扬州在唐代成为“东南第一大都会”,素有“雄富冠天下”之称。到了清代,盐业尤为兴盛,扬州愈加兴旺。清代帝王热衷“微服私访”,富商巨贾也标榜风雅,扬州书画艺术随之崛起,有“海内名士,半在淮扬”之说。

  扬州八怪正是在此背景下诞生。通常人们提起扬州八怪,往往会认为指的是八位画家。事实上,艺术史对此至今未有定论。有一种说法是,“八怪”乃是扬州方言,意思是“奇、怪、不美”,把这群画家称作“扬州八怪”,是指其画风特立独行、不入正统。古往今来的艺术史著作对“扬州八怪”画家名目也有不同说法,最多时有15人,为金农、汪士慎、李鱓、黄慎、高翔、郑燮、李方膺、罗聘、华喦、高凤翰、杨法、李葂、边寿民、闵贞、陈撰。

  扬州八怪之所以出名正是因其“怪”。“清朝初年,最有影响力的画家是‘四王’(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翚),他们的风格主要是局限在文人画或知识阶层当中。而扬州八怪的出现,契合了当时市民阶层的欣赏趣味。”谢晓东说,“扬州八怪实际上都是职业画家,他们较早地推动了艺术商业化。他们已经完全把文人画跟当时市民阶层的一些需求,包括市民阶层偏爱的题材结合起来。这造就了他们在艺术史上的独特地位。”

  江源认为,扬州八怪并不能称之为是一个“画派”,“因为他们彼此之间并无师承关系,甚至其中大部分人并不是扬州人,是从各地来到扬州卖画的画家;而且他们也没有统一风格,比如郑板桥擅长画竹、题字以‘乱石铺路’闻名,金农则以‘漆书’独树一帜。”

  “只能说他们是活跃在同一地域、在思想上有较多共同追求的一个画家群体。”江源说。

  扬州八怪的革新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尤其是海派的许多画家,如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等人,都从扬州八怪的画风中吸收精髓。

  八怪代表郑板桥

  扬州八怪各有所长,关于他们的故事和传说也很多。其中最出名者当数郑板桥。

  郑板桥应该说是“官场失意、画场得意”的典型代表。30多岁的郑板桥,在扬州做了十年职业画家,44岁才中了进士,49岁当上县令,之后12年未获升迁。

  61岁时,郑板桥从山东潍县县令任上辞官,回到扬州,卖画终老。

  因此有一种说法解释郑板桥为何独爱画竹,说他以竹之高洁素雅、坚韧不屈自喻。郑板桥也有诗云:“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一兰一竹一石,有节有香有骨”。

  “郑板桥不仅是艺术史上的一个人物,还是街谈巷议的主人公,有很多故事流传,其‘难得糊涂’耳熟能详。因此,各个时期的收藏家对他的作品都是比较喜欢的。”江源说。

  作为一位职业画家,郑板桥画作的存世量比较多,据统计约有7000多张。自2000年始,郑板桥作品的价格一直处于上升通道中,每平尺的均价从3.7万元上升到24万元,涨幅高达5倍多。

  不过,也有专家提醒,郑板桥存世作品中,真伪参半,赝品充斥拍场,甚至“真迹尚不及十分之一”。

  “郑板桥还活着的时候,市场上仿制品就很多。有心人收集郑板桥喜欢用的纸、印泥,甚至找到了郑板桥的印章,又专门研究其画风,因此仿作几可乱真。”江源告诉记者,对其真伪鉴别很难,即便是专家也只能依靠专业知识和经验,并无科学技术可百分百鉴定。

  因此,拍场就出现了一些标明“板桥款”的作品。“拍卖公司会配备专业的书画鉴定专家,当专家看过后仍然分歧较大,这个时候一般我们就会标款,让市场自己去判断。市场本身就有一个甄别筛选的机制,而且市场上能人太多了,我们不能断定的,市场会通过价格来体现它。”谢晓东说。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关键字:

欢迎关注公众号

相关标签:
发表您的观点

还没有留言,来占领沙发吧!
Analytics

微信扫码登录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