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微社区 时间:2021/3/14 19:00:44 热度:550
在近期开锣的春季拍卖中,纽约佳士得[微博]、苏富比[微博]的拍卖结果显示:佛教艺术品板块正在迅速增长。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全球范围之内的佛教艺术品板块开始持续升温,今年春拍,作为指标性拍卖的纽约佳士得大大加重了佛像与青铜器的比例,在“中国瓷器及工艺精品”专场中,包括北朝石雕、隋唐鎏金、宋明木刻等多种门类的佛造像门类,以及一件大理国时期的铜漆金观音菩萨站像。最后,这件大理国铜漆金观音立像以17.175万美元成交,另外还有一尊十二世纪/十四世纪的鎏金铜十一面观音坐像以31.575万美元成交,一对明代漆金铜菩萨立像则以120多万美元的价格成交。另外在纽约佳士得的“东南亚艺术专场”中,有50多件佛像,最高成交价达到280万美元,其次为180万美元。
虽然没有佛教艺术品的专场,但在以香港苏富比、嘉德香港与保利香港为代表的香港第一轮春拍中,也不乏交出好成绩的佛教艺术品,比如:香港苏富比的“重要中国瓷器及工艺品”专场中,一尊清乾隆时期的粉彩描金无量寿佛坐像,以844万港元成交;保利香港2013年春季拍卖的“中国古董珍玩”中,也有以575万港元成交的铜鎏金无量寿佛(年代:清康熙)。
业内人士认为,佛教艺术品的收藏其实早已兴起,但今年春拍显露出明显升温趋势有其必然性。
调整后的初步回暖
佛教艺术品的收藏和研究兴于海外,2000年以后,中国内地成规模的佛像收藏才开始启动。2006年,香港苏富比的拍卖中,一场佛像专场拍卖曾掀起佛像收藏的一轮热潮,一件明代永乐鎏金铜释迦牟尼坐像以1.166亿港元成交,成为世界上最贵的中国佛教艺术品。尽管之前,内地拍卖公司也陆续举办过佛像专场,但2006年永乐鎏金铜释迦牟尼佛像创下的高价成为一个标志,佛教艺术品收藏开始进入大众视野。
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佛教艺术品市场在2009年开始下滑,面对全面盘整的佛教艺术品市场,坚持佛教艺术品专拍的拍卖公司数量锐减。2009年,在北京匡时[微博]也撤销佛教艺术品的专场拍卖后,北京市场唯有翰海在坚守。北京翰海拍卖佛像部主管一西平措不但没有因为行情不佳而缩小规模,反而逆流而上,且创下佳绩:2009年春拍推两个专场,成交率分别达到54.46%和61.97%。秋拍再推两场,行情已经明显有所好转。
一西平措,藏族人,16岁涉足古董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佛像艺术品的鉴赏与经纪业务,在海内外都有着良好的客户资源。加盟翰海后,一西平措更是带领翰海佛教艺术品业务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他告诉记者:“2006年到2008年是佛教艺术品市场第一个高峰,2009到2011年是调整期。”对于今年春拍纽约艺术品市场传来的利好消息,一西平措认为佛教艺术品在今年的提升是必然的,“前年其他艺术类别一直在拔高,但佛教艺术品市场在2006年以后就一直比较理性,没有炒作,也没有基金进场,经过几年沉淀、调整和藏家对这一类别的认识逐渐深入,佛像艺术品在今年的提升可谓水到渠成。”
小众收藏逐渐大众化
其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纽约、伦敦已经出现佛像专题拍卖,但近几年,以西方人购买为主的状况得到了转变。台北观想艺术中心董事长徐政夫就是去海外购买佛像的收藏家之一。二十多年来,徐政夫大部分的佛像都买自欧洲,特别是法国。在徐政夫的观想艺术中心,佛像摆满了两层,因为收藏多、范围广,徐政夫萌生了成立佛像博物馆的想法。
相较海外市场对佛像艺术性的追求,国内藏家更多出于对佛像历史、文化、宗教底蕴的推崇。一位在古玩城主营青铜佛像的店主告诉记者:“佛像市场一直是一个很小众化的收藏群体,但这几年随着艺术品投资的多样化,佛教的受众面也变得越来越广,小众的佛教艺术品收藏也开始变得逐步大众化。”
北京古玩城总经理朱京巍也认为:“佛像的价格还没到位,现在好的佛像可能都卖不过一个宣德炉,但是佛像量大,而且专业门槛高。”
自2004年至今,明代永宣宫廷造像、清代康雍乾宫廷造像一直是佛教艺术品拍卖的主流,2006年永乐佛像的高价成交使大众开始对佛教艺术品的收藏有兴趣。对此,一西平措特别强调说:“2006年永乐高峰的时候,我们就告诉大家除了永乐宫廷佛像外,还有很多值得关注的佛教艺术品。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现在大家对佛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整体认知还是非常匮乏的,特别表现在从业者的专业性上。其实佛教艺术品在每一个时间段和每一个地区都有它里程碑式的代表。”
一西平措表示:“现在可以关注高古时期的佛像,离拉萨较近的西藏中部造像。另外,海外的木雕造像比较好,去年年底法国8000万元人民币成交的木雕造像可能也会拉动新一轮的木雕造像热。”
欢迎关注公众号
发表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