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网站体验更好 微信扫码登录

黄桷坪的洋黄漂为艺术坚持漂泊

作者:微社区  时间:2021/3/14 18:46:34 热度:593

    “黄漂”,是一个和“北漂”相对应的名称,指的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伊始,在四川美术学院所在地黄桷坪出现的一个新艺术创作群体。这些艺术家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却几乎没有固定社会工作和收入,并顶着各种压力坚持"漂泊"在黄桷坪,执着地寻找着自己的艺术语言,不懈地实践着自己的艺术理想。

  “黄漂”,这个词对于不少重庆人来说并不陌生。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许多艺术家陆续聚集在九龙坡区黄桷坪生活、创作。他们中有川美的毕业生,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自由艺术家,由于办展、卖画、创作、生活多集中在黄桷坪,这个艺术家群体也被称为“黄漂”,据报道顶峰时期,漂泊在黄桷坪的艺术家有500多人。不少当代艺术名家,比如张晓刚,最早都曾当过“黄漂”。而随着影响范围的扩大,黄桷坪也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他们,就是“洋黄漂”一族。

  第一位“洋黄漂”

  黄桷坪待了12年

  黄桷坪501艺术基地的运营总监唐宵对“洋黄漂”一族很熟悉。唐宵告诉记者,最早的“洋黄漂”是德国画家杨·柯哈茨基,也就是现在不少重庆艺术家比较熟悉的小杨。2000年,小杨作为卡塞尔大学艺术学院和四川美术学院的留学交流生,第一次来到了重庆,便喜欢上了黄桷坪,一直住到了现在。

  2007年,黄桷坪涂鸦艺术街正式开街,常驻黄桷坪的“洋黄漂”的数量也达到了顶峰。唐宵告诉记者,最多的时候,黄桷坪有10多位“洋黄漂”。不过唐宵说,这个数据只是指长期生活在黄桷坪的艺术家,如果要算经常来黄桷坪寻找艺术灵感、交流的外国艺术家,这个群体要庞大得多。

  现在,常驻重庆的“洋黄漂”有四位,除了已经跟随川美搬到了大学城的小杨,在黄桷坪常驻的有两位法国艺术家凌涛和文森·漆,以及一位英国艺术家奥利文。唐宵认为,“洋黄漂”的存在让黄桷坪越来越国际化,也让黄桷坪的艺术家与国外艺术家有了更多的交流,“‘洋黄漂’为黄桷坪和重庆本土的艺术家带来了新的思路。比如外国艺术家的商业和艺术都结合的非常好,这也给了本土艺术家启发。”

  “洋黄漂”一族

  作品有中国特色

  锦瑟画廊总经理张琪,曾给两位“洋黄漂”小杨和奥利文都办过展览。张琪告诉记者,“洋黄漂”的作品都非常具有个人特色,都是用外国人的眼光在看中国,“比如奥利文,他的作品就包含了很多中国禅宗的元素,作品非常具有中国特色。小杨的作品很多都是与黄桷坪有关的。”

  对于“洋黄漂”作品的市场表现,张琪告诉记者,“洋黄漂”们有自己比较固定的客户群体,“他们能在重庆生活下去,也证明他们作品是有市场的。”唐宵也透露,“洋黄漂”的作品在重庆还是比较受欢迎。

  艺术家:Oliver Gosling

  中文名:奥利文

  出生地:英格兰

  来渝时间:4年

  工作室地址:黄桷坪U库

  艺术门类:油画及综合媒材

  记者已经是第二次采访奥利文了,这次见到他,与4月份他在“对话 1+1”展览开幕式上的感觉完全判若两人———上次,他像一个不苟言笑的教授;这次,他像一个调皮的老顽童。

  英国大叔爱上中国山水

  雨后初晴,昨日中午有些闷热,记者陪着奥利文七弯八拐地爬上位于黄桷坪一处山坡上的U库2楼,已经汗流浃背。奥利文按了一下电源开关,灯亮了,他高兴地欢呼了一声,大意说,今天运气好,线路没有出问题,我们可以吹风扇了。后来在交谈中记者获知,他现在的工作室由于电线老化,经常会出问题,他正打算搬家。

  奥利文递了一支烟给记者,点上。基于上次的印象,记者问他烟灰缸在哪里,他笑着说,就抖在地上,气氛瞬间融洽。

  奥利文1958年生于英格兰。在伦敦贝姆·肖艺术学院(Byam Shaw School of Art)学习油画,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伦敦艺术与设计学位。随后又进入皇家艺术学院(Royal College of Art)学习,获得油画文学硕士学位。就在他毕业后的第二年,在伦敦克拉伦登艺术馆(Clarendon Gallery)举办首次个人作品展。在此后的近30年时间里,他在英国、日本等地举办了十多场画展。

  早在求学期间,奥利文就接触到了中国和日本的水墨风景画,特别是范宽、郭熙、马远、倪瓒、石涛和八大山人等中国绘画名家的作品,给了他很大的触动。中国传统山水充满禅宗意味的空灵感和独特的东方意味,让他着迷并深深地影响了他的艺术创作。奥利文说,在他看来,这些中国艺术家笔下的山水,形象地表达了阴与阳的和谐,画面上的书法题款以及大面积留白的处理,让他体会到虚与实的辩证关系。从那时以后,他便将这种审美经验用到自己的创作之中———当然,他不是简单对中国绘画的描摹与复制,而是将这种阴阳调和、虚实共生的东方情趣以自己的方式表现于作品之中———以空灵的画面为观赏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让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感受。

  重庆更能体现中国特色

  对中国文化的向往,让奥利文更加向往能够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与创作。200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来到了重庆。之后,除了每年短期回英国讲学外,他大部分时间都呆在重庆,呆在黄桷坪的画室里,在这里,他过着属于自己的简单生活———他住在离工作室一站路的关家林的一栋看得见长江的高楼里,每天早上六七点钟起床,吃完早餐后,如果不处理案头工作,他就会来到工作室。“有时候画画,有时候思考。”中午饭很简单,要么从“家”里带来的,要么去下面马路边的小食店吃个简餐。天气好的时候,他会到后面山上去散步,在散步的过程中将午餐解决。

  有时候,他也会到川美或者501参加一些主题活动;有时候,他也会和朋友们一起去吃火锅或者郊游,大足石刻他就去了两次,他对记者说,大足石刻很精美、很漂亮,完全可以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杰作媲美。

  朋友说,奥利文的创作状态,是“在孤独的思考中寻找灵感”,他分别于2008年与今年在重庆锦瑟画廊举办了两次画展。之后,他又创作了一批以“重庆石梯”为主题的作品。谈到为什么选择重庆,奥利文说,在他看来,重庆更能体现中国特色,比起北京上海“更中国”。

  艺术家:Vincent Cazenuve

  中文名:文森·漆

  出生地:法国图卢兹

  来渝时间:4年

  工作室地址:黄桷坪民居

  艺术门类:漆艺

  走进文森。漆在黄桷坪的工作室,记者闻到一股隐隐的油漆味。这种味道似乎明确的告诉来访者,这是一个漆艺为主的艺术家工作室。

  漂洋过海来学漆艺

  文森·漆1977年出生于法国图卢兹,毕业于Revel家具艺术学校。毕业后,从事古典家具的修复工作,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接触到了东方古老的漆艺———最早是越南的,然后是日本的,韩国的,然后追根溯源,发现它们的源头都在中国。

  2007年,文森·漆来到了中国,并给自己取了个中国名字,在文森的后面加了一个漆字。

  他到中国的第一站是成都,在那里,他向一对从事漆艺的夫妇学习工艺———最先接触中国漆(生漆)的时候,他像所有的初学者一样,皮肤过敏以致全身红肿。但是,他很快掌握了与生漆打交道的经验,现在,他已经像一个“老漆工”一样,让中国漆在他的作品里熠熠生辉。

  2008年,文森来到了重庆,并在黄桷坪租下了自己的工作室。他告诉记者,选择黄桷坪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出生于法国乡村的他很喜欢黄桷坪的环境;另外,他在重庆的城口县找到了原生态的生漆,而荣昌县出产的按传统工艺纺织的夏布(一种精细的麻布)———这是他在创作漆艺作品中的主要原料之一。

  下半年在渝办个展

  目前文森的生活时态基本上以3个月为单位———3个月在重庆,3个月在法国,当然还有在世界各地的展览与交流。他曾经将城口的生漆收割与制作的过程,以及他自己怎样调和各种原料到最后创作的过程拍摄成系列照片,加上他的作品在法国展出,让法国人全面了解重庆、中国漆艺文化。如今,文森的作品在图卢兹、新加坡、曼谷、上海、香港等地销售。而在重庆的时间,他就像一个勤奋的工人,每天早上9点起来,10点开始工作,一般会工作到晚上的10点钟左右。“我一般不会熬夜,因为漆艺是一个需要精力充沛的人才能从事的活。”文森最近很忙,要准备一个在香港的个展,还将于10月份在三峡博物馆举办一个展览。

  虽然文森是按照中国的传统髹漆工艺创作自己的作品,但他所呈现出的,却是一个西方艺术家对东方文化的个性化理解,并通过麻、金、银、锡、纸等不同的媒材,甚至泥土、石块以及重庆出产的篾席等另类材料,来表达他的艺术。有些东西是他在路上捡来的,文森指着一块木质的搓衣板对记者说,正在构思将它变成一件独特的漆艺作品。

  说起中国漆艺,文森滔滔不绝,如数家珍,他能够辨别出北京、福建、四川甚至贵州的原料与产品的区别,就像他能够区别出中国古筝与古琴的区别。说到东方文化,喜欢吹萨克斯的文森希望早日学会吹葫芦丝,“那种声音太美妙了。”

  艺术家:David

  中文名:凌涛

  出生地:法国

  来渝时间:5年

  工作室地址:501艺术基地

  艺术门类:摄影等

  法国人David的中文名叫凌涛,从外形上看就颇有艺术范。采访当天虽然下着雨,但天气仍然有些闷热。记者见到凌涛时,他却穿着呢子的中长款大衣,脚上还蹬了双靴子。凌涛流利的中文让记者佩服不已,整个采访完全用中文进行,并且非常顺利。

  身份定位 从事艺术交流

  “我不是艺术家,我是一位传播、交流艺术的从业者。”凌涛告诉记者,他最早来重庆也没想过做职业艺术家,而是想在重庆找一份与艺术有关的工作。在去年,凌涛还从事着艺术家的工作,只是不是画画,而是摄影。“我在501艺术基地还有一个自己的摄影棚,不过去年以后我就很少拍照了。”

  那为何不做摄影了?凌涛显得颇有些无奈,摊开双手告诉记者:“重庆的摄影师太多了,而且他们的照片卖得还非常便宜。”“其实摄影和其他艺术一样,更重要的是要有创意的角度,就跟我现在做设计一样。”凌涛似乎不太愿意讨论摄影这个话题,又一次强调他做艺术交流的工作和身份。“去年底开始我就不做摄影了,现在的公司主要做一些品牌设计和文化艺术传播交流的活动。”

  艺术环境 重庆很像巴黎

  凌涛现在除了开有一家公司,还经营着一家酒吧。这间酒吧就开在501艺术基地的负一楼,在外面很难发现里面还有这样一个酒吧。凌涛也告诉记者,这不是一间单纯的酒吧,虽然每天也开门营业,但酒吧每周都有一场不同的艺术活动,或是展览,或是沙龙,“每周的活动都不一样,可以做画展、影像展或者沙龙。”凌涛告诉记者,在明天(31日)就有一个“重钢建筑历史”的展览开幕,儿童节还将有一个和器空间合办的儿童与艺术家互动的多媒体展览。”

  凌涛很喜欢黄桷坪,“我在这里可以跟很多人交流,不管是做什么的艺术家,在这里都能找到灵感。”凌涛告诉记者,他现在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把黄桷坪和重庆介绍给外地人。“在重庆,在黄桷坪,有一种法国的感觉,非常浪漫。”凌涛解释说,所谓浪漫不是指“送花或者喝红酒”,而是不论什么身份的艺术家都可以在一起交流,“就像很多艺术家都愿意去巴黎一样,因为在巴黎能有机会和很多艺术家交流。”

  未来计划 打算常住重庆

  谈及来渝经历,凌涛将其形容为一次冒险。2004年凌涛来到中国,那时他听说重庆是一座没有艺术的城市,但凌涛却不完全相信。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广州去成都,要在重庆转火车,有了一个在重庆短暂停留的机会,“那应该是2007年,我从菜园坝火车站出来,因为是晚上了,看到远处起伏的山非常模糊,旁边还有工人在修菜园坝大桥,整个画面就像一幅画。”这也许就是艺术家才有的直觉,凭着那晚对菜园坝的第一印象,让凌涛彻底喜欢上了重庆。

  后来,凌涛放弃了南下去广州工作的机会,来到了重庆。“一到重庆,我就没有了旅游的感觉,就像一直生活在这里一样。”凌涛称重庆是一座有“艺术灵感的城市”,高低起伏的路,有山有水的风景,在凌涛眼中都非常艺术,“还有黄桷坪涂鸦街,在国外都很少有这么夸张的涂鸦,重庆非常有意思”。

  现在的凌涛已经适应了重庆生活。“出门的话,不赶时间我都坐公共汽车,出租车太贵了。”凌涛笑着告诉记者,自己平日很少做饭,经常在外面吃。来重庆一住就是五年,凌涛说,“这五年我都没回过法国,我要在这里常住下去。”

来源:重庆日报

关键字:

欢迎关注公众号

相关标签:
发表您的观点

还没有留言,来占领沙发吧!
Analytics

微信扫码登录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