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网站体验更好 微信扫码登录

10年之间——当代艺术 谁主沉浮

作者:微社区  时间:2021/3/14 18:05:08 热度:419

1999年到2009年的这10年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艺术品”、“古玩收藏”、“拍卖”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和接受。除了自身爱好外,古玩艺术品对于更多的人来说是一种投资与理财的手段。而与之相关的行业也无一例外地从探寻、摸索走向了日趋成熟的阶段,并且呈现出分级发展的趋势。成长需要付出代价,于是,种种问题在此时也随之涌现,引领着人们去思考、去解答。


在这10年当中,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不断提高。艺术、收藏的外延与内涵也在悄然变化着。
 
10年之间,我们的收藏不仅繁荣着国内,还吸引了众多来自国外的目光,与世界许多国家都有着广泛的交流。
     
每当海外回流文物出现在拍卖会上,总会引起藏家的高度关注,不惜重金收入囊中,这其中除了收藏珍品外,还多了一份民族情结。不止是在国内,如今世界各地重要的拍卖场上,中国人的身影总是屡屡出现,他们一掷千金,创造了不知多少拍卖纪录,众多国外藏家对中国藏家都是刮目相看。
     
不只是中国的文物艺术品,不少收藏者也把眼光盯在了世界各地物品的收藏上。有的人对西方油画情有独钟,有的对瑞士军刀依依不舍,外国钱币、顶级红酒,很多国外藏家的藏品也让国内的收藏家一路追随。
     
近年来,国际古玩艺术品博览会在我国各地的纷纷举办,更加速了国内国际间交流合作的步伐。通过这些国际博览会,外国人认识了中国的收藏,我们也得以开阔视野。尤其是目前的画廊、当代艺术更强调中外之间互通交流。
     
10年间,我国的收藏经过了从迅速扩张到回归理性、从幼稚到成熟、从浅显到深入、从国内到国际的历程。回看来路,每一个发展变化都是那样的不可思议,在短短10年内我们就能够完成这样一个全过程,实属不易。


模糊的界限


  在这个快餐和视觉的年代,策展与展览在某一层面上,成了无可替代的艺术途径之一。双年展“大家庭”不断地增加新成员。“范跑跑”跑完了成都跑798,俨然成为今天最热门的“行为艺术家”。而同时在798双年展中伴随着“范跑跑”跑来的,还有行为艺术单元要分家,这个被赋予了“社群”意义称为最具“独立精神”的双年展更看起来像个笑话。
     
装置艺术展、行为艺术展、女性艺术展、80后艺术展,各个类似群体被圈成个小圈子,被冠以一个意味深长并夺人眼球的定语推到大众视野中。在这些林林总总的展览中,吸引我们去看展览的是什么?在这个号称人人都是艺术家,什么都可以作为艺术品,谁都可以做策展人的时代里,艺术要走向何方?是这个社会浮躁了,还是艺术变质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艺术仿佛“潜伏”在身边,重庆街头那个挑行李的“棒棒”突然就在美院办起了画展;“范跑跑”、“钉子户”更化身为行为艺术家出现在主流双年展中。说不定什么时候网络上流传的种种“xx门”就作为先锋录像进入了展览中。笔者一位圈外朋友去798看了几次展览后,经常兴奋地指着街边一些有趣的“破铜烂铁”说,这个可以搬去798,那个可以拿去做展览。
    
转型期的当代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戏剧化的舞台,现实比小说家的虚构更精彩,比艺术家的夸张更荒诞。除去展览中给艺术加上的所谓哲学的社会学定语,我们还要去展览看艺术做什么?资讯发达的年代看新闻就够了。
    
在人人都开始做艺术家,把什么都搬到展览上作艺术品后,工艺美术界也不甘寂寞,从业者们对种种大师头衔趋之若鹜,争先恐后地要拿到一堆“大师”名号。但在这个消费时代,一切却又显得无可厚非。快餐文化里消费者们没有时间去了解物品的好坏,只好认品牌,买衣服要买品牌,用手机要用品牌,买个牙刷都要买有牌子的。拥有了“大师”头衔,不就是最好的品牌效应吗。可是正如品牌有“山寨”,大师也有“山寨”。
    
艺术的含义更广泛,手段更多元,但太急于去“做艺术”,对艺术深度了解却少了;工艺更精湛,材料更多元,而潜心对工艺艺术的探索却越来越少。这个年代,不缺“艺术家”,不缺“大师”,整个艺术圈却都为这些名号躁动不安,一股浮躁的消费之风席卷整个艺术界。
    
界限模糊的不仅仅是艺术与生活,还有各个门类的艺术之间的互相渗透,摄影和绘画之间的界限开始模糊,摄影融入了电脑技术手段,国画开始用丙烯尝试,油画用水墨尝试。这个时代,艺术家不仅仅是艺术家,更兼备哲学家、历史学家、新闻记者、发明创造技术人员、生意人于一身。也许下个10年,该做点纯粹的艺术了。


艺术之路的探索与变迁
    
上个世纪90年代已经成名的一批艺术家们,在新世纪的10年中继续着自己对艺术的探索,他们的创作仍然是一脉相承的,在新的作品中仍然延续着自己的思考方式,但在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上都有了相应的改变。相对而言,他们较少受到市场的影响,这种改变更多的是顺应自己内心的变化和生活方式的变迁。
    
这个更加多元与复杂的社会里,这些艺术家们有从个人思考转变为对社会的焦虑,也有从宏观精神的描绘转为微观世界的探索;他们的内心有对一直探索着的问题的坚持,也有在时代影响下找寻到新的语言,在历史记忆与当代意识之间探索着一种平衡。
     
从《大家庭》系列到《绿墙》,张晓刚继续讲述着一个时代和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大家庭》中的标志符号人像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那些依旧具有象征意义的“绿墙”。延续在他画面中的一直是冷漠而警觉的阴性气质和对记忆性的思索。
     
方力钧告别泼皮、开始探讨生命本源,在2008上海美术馆的个展中,方力钧展示了近年来的作品,这些作品进入了更微观的世界:“婴孩”、“昆虫”、“飞鸟”,如果说他以前描绘的是大家关心的主题,现在的这些主题都是他个人切身体验。浮躁的市场中,在当大家纷纷模仿他们的符号,试图走一条捷径时,他们已经探索出了新的艺术道路。
     
这10年间,“70后”、“80后”的艺术家们也登上了艺术舞台,他们在这10年中完美地进行了身份蜕化,成为具有市场影响力和艺术地位的艺术家。甚至在市场波动的今天,这些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价格仍在攀升。他们没有政治化的沉重符号,他们虽然都在30岁左右,却依然怀有一颗孩童般的心,他们有对这个时代和这个社会自身的理解,他们的作品有着直指人心的力量和非凡的创造力。不论绘画领域的高王禹、陈可,还是做摄影的马良与迟鹏,不同于传统艺术作品中追求的深沉情感,他们的作品具有更大的视觉冲击力。他们的艺术像这个时代一样更加注重个人与生活,比新生代更加自我。他们被冠以“后新生代”、“新卡通一代”、“果冻时代”等等一系列也许是又不完全是的特征描述。主题或形式的轻松使他们作品便于理解,广受欢迎,而他们是否能经得起时间的积累与沉淀?在摆脱所谓的“苦难”与“沉重”之后,他们探索到了什么?


市场、国际化与阴谋
    
1999年,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以“全面开放”之名,将中国艺术家正式地推向了世界。由于国际视野的展开和国际操作,艺术的形式和展示方式彻底国际化与多样化。这个时期艺术市场也开始逐步平稳发展起来,2003年之后更是高速增长。艺术呈现出异常火爆的景象,而市场对于艺术来说是把双刃剑,既给艺术提供一个滋养的温床,激发了创作的热情;却又带来了一股浮躁之风,展览中遍布着更多的符号与图式。愿意做艺术的人多了,真诚做艺术的人却少了。
    
在这个快餐年代,市场催生出艺术快餐。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与市场有着从头自尾的胞带关系,都急于制造一批类型、化符号化的作品以迅速在展览中推出市场,并取得认知度。历史符号与典故的滥用在艺术创作中层出不穷,历史人物形象、红领巾、军装、可口可乐……急于求成的创作者争相反复使用这样早已用滥的符号。中国艺术家们太热衷于跟市场走,越画越大,装置成本越来越高,摄影场面越来越大,画册越做越厚,但智慧越来越少。
     
而风头正健的“70后”、“80后”乃至小荷已露尖尖角的“90后”们,更与市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如高王禹所说,他们就像一支新股票被打包上市。这种影响甚至渗透到水墨与书法领域,画家们都试图取得更多的头衔与打开知名度,这些书画大家们都去给自己做宣传了,潜心作画的还有多少,书画中不沾尘世遗世的文人意境渐渐远去。
     
这样的模式和现状还能走多远?
     
金融危机下的市场沉重打击了部分市场催生出的模仿跟风之作,在今年的成都双年展和798双年展中,策展人纷纷表示拒绝“大头娃娃”、“卡通形象”。2005年一本《艺术的阴谋》在当代艺术界激起千层浪,这本引起广泛争议的书通过大量事实揭示了当代艺术是美国在文化意识形态上一场有预谋的侵略,以此来达到对文化艺术话语权的掌控。暂且不去评议这本书,它至少给了艺术足够的警醒。
     
在这个市场转折之际,艺术的走向令人期待。


当代艺术拍疯了


2006年的3月至6月,用“全线飘红”来形容中国当代艺术在海内外拍卖的火爆似乎都显得分量不够。虽然早在2004年,就有人预言中国当代艺术将逐渐进入一个高价时代,但当张晓刚的《血缘:同志120号》在2006年3月底以97.92万美元的价格,在纽约苏富比首场亚洲当代艺术品拍卖会上创下全场第一成交价记录时,人们还是为这个预言兑现的速度而瞠目结舌。
     
实际上,2005年,中国当代艺术就开始显现出上升的苗头,市场上所谓的“F4”,即王广义、张晓刚、方力钧、岳敏君,其作品在2005年度的拍卖场上成交记录都已经突破了100万元。在2006年3月底纽约苏富比亚洲当代艺术品拍卖会上,不少艺术家的作品都在本次拍卖会上创下了个人的成交新记录。
     
亚洲区域的拍卖市场迅即对中国当代艺术品在全球艺术市场所获得的成功作出了回应,香港苏富比于2006年4月推出的“中国当代艺术”拍卖专场,现场的热情几乎达到了“爆棚”的程度。整个拍卖专场的总成交额达到了1.3亿港元,全场同类拍品只有两件流标。
    
纽约和香港对内地拍卖的风向标作用是勿庸置疑的。内地的拍卖行情也与海外联动。北京保利、中国嘉德、北京翰海等拍卖公司相继开辟了当代艺术专场。2007年,当代艺术成为艺术品市场的主角。一串串记录被打破,一个个新人横空出世。香港苏富比秋拍的当代艺术专场甚至缔造了3.37亿港元的价格神话。
    
 除了拍场,几乎所有与当代艺术相关的产业都迅速繁荣。北京798艺术区的房价节节攀高;大大小小的画廊层出不穷,甚至连外资画廊也蠢蠢欲动,意欲分一杯羹;各种与当代艺术有关的艺博会纷纷“赤膊上阵”,艺术家、经纪人也忙得不亦乐乎。
     
然而,与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火爆相伴始终的却是“争议”、“泡沫”等等质疑的声音——资本炒作、价格虚高、西方订单的加工厂、浮躁、快速的买进卖出……2008年秋,在金融海啸的直接冲击下,曾经风头无限的中国当代艺术迅速进入了深度调整的阶段。拍卖市场价格大跌,一些拍卖公司甚至砍掉当代艺术拍卖专场,不少画廊无奈关门,就连北京798艺术区的房租也放下身段,宣布打折。
     
不过,即便中国当代艺术目前正在艰难前行,但应该看到,中国当代艺术记载了当下的生活方式,是一定时期人们心境的一个真实写照,是真正符合当代人审美观的艺术,这就是当代艺术存在的价值。虽然中国90%以上的人还没有学会欣赏当代艺术,这个市场还需要培育,但它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而通过金融危机带来的大规模洗牌后,挤掉泡沫,中国当代艺术的下一步会迈得更加理性和成熟。(66 )


收藏已融入生活


 乱世黄金,盛世收藏”这句老话,在当今的中国显得尤为贴切。
    
近10年以来,冲破樊篱的民间收藏,一发而不可收。收藏者、收藏组织、古玩市场、拍卖会、画廊、艺博会,甚至各种与收藏有关的媒体、影视剧、小说甚至网站等纷纷杀出,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如今,艺术品收藏已成为一种时尚。的确,人们有钱了,艺术品经济成为了社会生活的新宠并且持续走高,中国的艺术品经济随之成熟,是现代社会经济生活和人们现实生活的重要因素。艺术品消费开始流向了寻常人家。
    
在这个10年里,艺术品的投资属性开始被人们所看重,据业内人士的初步估计,近10年来,全世界艺术品市场每年的投资增长率超过30%,而中国的市场增长尤其迅速。10年前,一幅齐白石的虾和螃蟹题材画作价格是每平方尺1.5万元,而现在每平方尺增长了近10倍。价格的急剧增长主要源于买方市场的增长,统计数据表明,自2003年以来,艺术品市场的买方群体几乎是10年前的3倍。然而,艺术品的总量并没有太大变化。市场总量太少,持币待购的人数迅速增长,在物少人多的情况下,艺术品的市场价格必然持续走高,而艺术品也成为继股票和房地产之后的第三大投资手段。
     
在这种情况下,与艺术品相关的各个行业迅速繁荣,艺术品拍卖公司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拍卖会的规模越来越大,拍卖成交额更是年年看涨,可以说,艺术品拍卖已经成为目前艺术品市场最主要的交易手段。此外,古玩市场、收藏市场遍地开花,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而近三四年来,随着中国当代艺术的迅速走红,画廊、艺博会、艺术区也数量大增。
     
但是,在收藏队伍与收藏范围不断扩大、艺术品市场逐渐繁荣的同时,一些涉及中国艺术品市场体制、运作机制、市场体系及政策方面的“硬”问题却不断显露,如竞争无序、自我约束能力差、交易秩序混乱、利益关系失衡、积累不够、可持续发展支撑乏力等。此外,艺术品的投资功能越来越凸显的同时,艺术品市场投机和炒作的氛围也越来越浓,投机当道、信息浑浊、诚信危机,已成为影响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顽疾。
    
不过,当前,在金融危机的冲击和法制逐步完善的前提下,艺术品市场通过自我的淘汰也在迈向成熟。相信在下一个10年,一个真正繁荣和健康的艺术品市场值得期待。


图:张晓刚作品


来源: 博宝网 作者:晶晶

关键字:

欢迎关注公众号

相关标签:
发表您的观点

还没有留言,来占领沙发吧!
Analytics

微信扫码登录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