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网站体验更好 微信扫码登录

探索·创新·繁荣 湖北美术60年

作者:微社区  时间:2021/3/14 18:04:33 热度:393

      湖北位于中国中部,地处长江中游,是灿烂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浪漫的艺术传统。在新中国建立以来的主旋律创作中,湖北始终具有“美术大省”的称誉,而近20多年来对当代艺术的探索,也不曾间断。新中国成立至今,是湖北美术事业发展与国家政治命运变化紧密相连的60年。60年历史,成就了新中国的开天辟地,也造就了湖北美术的翻天覆地。在国庆60周年之际,将此期间的湖北美术作一整体性梳理,一是为了以史为线,将湖北美术置于中国社会变化的大背景中凸显其独特的美术史位置与意义;同时,也是希望从湖北美术的探索、变革与发展这一角度,去体现新中国建设的辉煌与成就。 


  探索之源1949—1976 


  建国初至“文革”结束,是中国社会性质与国家体制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艺术表现出政治对艺术的强烈影响,政治领域里的变化直接地影响着思想界与文艺界。此时,湖北美术的重要现象是政府领导下的美术机构的成立与主旋律创作的典型性作品的出现: 


  1949年中原大学从开封迁武汉,同年6月建立文艺学院(含美术系);1952年华中高等师范学校美术科建立;1953年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建校;1957年中国美协武汉分会成立(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前身,以下简称湖北美协)并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1965年湖北省美术院建院,作为国家专业创作机构,为湖北美术界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这些教育机构、组织机构与创作机构,整合了全省美术力量,翻开了湖北美术创作新的一页。 


  上个世纪50年代,关山月、胡一川、黎雄才、杨之光、张肇铭、杨立光、张振铎、王霞宙、钱延康、张祖武、徐坚白、阳太阳、刘依闻、程白舟、汤文选、冯今松等在武汉任教,为美术教育与创作发展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在美术理论方面,阮璞、迟轲、汤麟、刘纲纪等人皆有建树。同时,还有一批具有创作经验的部队与南下工作的文艺工作者,如师群、武石、周韶华、范迪宽、张善平等人,以及一批在各条战线上富有才华的创作者,如鲁慕迅、朱志元、陈天然、蓝玉田等人,形成了颇具实力的创作队伍。 


  新中国以来的建设成就与运动,也成为艺术家们笔下的素材,在这一历史过程中,诞生了一批以主旋律创作为主的作品,如:张祖武的《国防军》、杨立光的《方保山肖像》、刘依闻的《老工人在俱乐部里》、范迪宽的《英雄阵地上甘岭》、汤文选的《婆媳上冬学》、张肇铭的《枇杷》、张振铎的《和平万岁》、王霞宙的《紫藤》、师群的《三峡》、武石的《最后一根钢梁》、周韶华的《夔门春光》、陈天然的《东播》、蓝玉田的《运肥》、刘述杰的《锻冶工人》、刘政德、曾新泉的《哨兵》、张善平的《收回英租界》、徐松安的《庐山》、赵合俦的《麦啄》、陈立言的《秋忙》、宋恩厚的《炉前工》等。 


  “文革”时期,湖北美协与一些美术机构被迫停止工作。但在当时的政治环境里,催生出了另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这种形式伴随着政治运动而发展,也是艺术为政治服务的一个典型。黄陂县农民泥塑活动,是在农村三大革命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从1973年底开始到1978年四年多的时间,普及到该县各个公社和100多个大队,共有400多人参加创作活动,出现了项金国、傅中望、陈育村等一批优秀的雕塑家。同时值得一提的还有工人的业余创作与农民画,如一冶版画、马山农民画等。这些艺术形式显然不是对传统和民间艺术的研究和发扬的结果,大量的作品是在配合政治运动、突出宣传内容的前提下完成,它们构成了这一时期人们生活形式的文献记录。在此期间,仍有一批青年美术家不断进行创作,唐小禾的《在大风大浪中前进》,刘三多、伍振权合作的《地下长城》等,以其重大的主题性及鲜明的时代风格样式,成为“文革”时期的代表性作品。 


  建国初至“文革”期间的湖北美术,依托的主体是政府领导下的美术机构及其组织,其创作形式虽然相对单一,却让美术创作进入到一种有效的组织中,而这一基调也成为此后湖北美术探索与变革的重要源头。 


  变革与发展1976—1990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拨乱反正、解放思想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而这种经历了“文革”十年动乱后的改革与开放,使得西方现代思潮与艺术流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比任何时候来得迅猛。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美术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湖北美术也概莫能外。“文革”结束后至80年代末的湖北美术与此前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有组织的展览与活动接踵而来,以创新为宗旨的各种美术团体与画会纷纷成立,《美术思潮》的创刊及以此为依托形成的思想阵地等现象与事件,并在变革与实践中孕育出丰硕的果实。


  从1979年底开始,晴川画会、申社、武汉水彩画会、武汉版画学会、湖北连环画研究会、中青雕塑研讨会等美术团体先后成立,集中了湖北美术界一批有成就的艺术家,在其相继举办的展览与组织的创作活动中,显示出在艺术创新上的鲜明态度和实力。1983年是湖北美术打开创作局面的一年。该年,湖北省连环画会作品展、湖北省美术院作品展、周韶华大河寻源画展受中国美协的邀请分别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揭开了湖北美术全面开花结果的序幕,这一局面在第六届全国美展上达到了高潮:唐小禾、程犁的壁画《楚乐》,李全武、徐勇民的连环画《月牙儿》获金奖;徐勇民的《家》、贺飞白的《桑梓情》获银奖;周韶华、苏笑柏、华纫秋、黄祥清的作品获铜奖,同时还有31件作品获优秀作品奖。这一获奖排名与中直系统并列第一,使湖北一跃而成为美术大省。 


  这一时期,湖北美协在思想解放运动的鼓舞下,体现出一种强烈的探索精神。1982年,湖北美协和《美术》杂志联合召开美术研讨会,即“神农架会议”。虽未形成一致的结论,但会议否定了“极左”思潮在美术理论与实践上的种种表现,掀起了思想的波澜,带来了美术界思想的进一步解放。1984年12月,湖北美协主办美术理论探讨会,为“文革”后第一次全面讨论当下美术界状况的理论会议。1985年1月,湖北美协创办的《美术思潮》试刊号出版,强调刊物的青年化,力主探讨与争鸣,也集合了一批思想活跃的青年美术理论家、批评家,如彭德、皮道坚、黄专、严善錞、邵宏、祝斌、鲁虹等人。与此同时,周韶华也发表了“隔代遗传”、“横向移植”、“全方位观照”等重要论点,阐述了关于中国画创新的理论;阮璞、汤麟、刘纲纪、鲁慕迅等分别写出了重要的学术论著。这一时期湖北的美术理论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与理论相呼应的实践,是由湖北美协分别主办、组织的中国画新作邀请展与湖北青年美术节。中国画新作邀请展邀请了全国各地的25位锐意中国画变革的画家参展,并共同研讨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湖北青年美术节是一次有组织的、大规模的美术群体的盛大集会,以作品呈现的多元化趋势和宽松的民主氛围,成为新潮美术中的一个重要事件。 


  源于政府美术机构的积极组织与支持,无论是主题性的创作与获奖,还是个性化的思想解放运动,湖北美术在这一时期的变革与发展,都表现出一种“敢为天下先”的实践精神与厚积薄发的力量。 


  繁荣与多元1990—2009 


  上个世纪末,湖北美术进入了一个理性思考、选择的阶段;而伴随着经济体制的变化,湖北美术在思考与选择中也呈现出多样化的面貌,贯穿其中的,是两条并行不悖且相互交织的主线,其一就是主旋律创作。 


  为发展先进文化,创作艺术精品,湖北美协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开展工作,连年举办全省美术活动或组织全国性美术大展的创作,并与其他机构、单位合作举办各种类型的美术展览、创作活动与社会服务活动,成为湖北美术创作繁荣必不可少的推动力量。1997年,为迎接香港回归,湖北美协举办“97湖北省美术作品展”及其优秀作品展,是继“湖北青年美术节”之后的又一省内全面开展的大型展览活动。在湖北美协的组织下,我省参加第八、九、十届全国美展,连获佳绩:1994年第八届全国美展,石冲的《综合景观》、王涌的《追忆中的蓝色》、刘寿祥的《鲜果》、李峰的《心原》、陈育村的《众生》、陈绿寿、宋克静的《巴楚风》等获优秀作品奖;1999年第九届全国美展,冷军的《五角星》、王小愚的《世纪三峡》获金奖;李乃蔚的《银锁》、胡盛骑的《为了忘却的记忆》获银奖;徐晓华、陈涛、唐绍伟、王小宝等人的作品获铜奖;2004年第十届全国美展,墨金子的《父亲的大衣》获银奖;陈孟昕、徐晓华、李传真、李乃蔚、张晓莉等人的作品获铜奖。在其他全国性美术大展上,尚扬、石冲、周向林、冷军、郭正善、李乃蔚、白统绪、陈勇劲、魏谦、易阳等人的作品也分获重要奖项。 


  本世纪之初,湖北美协与湖北省文化厅共同举办了庆祝建党八十周年美展、第二届湖北省油画展及第十届湖北省美展等展览。同时,为增进艺术交流、宣传美术成果,湖北美协与湖北美术出版社合作出版了各类展览画册与图集,成为艺术成果展示与交流的重要组成。众多的美术展览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全省美术家的创作积极性,展示了他们的智慧与才华,而这些展览及由此涌现出的优秀艺术家,也充分体现出湖北“美术大省”的面貌。 


  在主旋律创作之外,探索性美术也是梳理这一时期湖北美术的重要线索。上世纪90年代以来,湖北的探索性美术在多元化的趋势中形成了一些自身的特点,如超写实现象、彩墨现象、文化母体现象、波普现象等,代表人物有石冲、冷军、聂干因、钟孺乾、刘一原、尚扬、傅中望、肖丰、周向林、魏光庆等人,其创作或以深厚的文化性与反思性、或以强烈的实验性与观念性著称,成为湖北美术多元发展中醒目的一元。与这些现象交织与共存的,是相关展览的举办。1994年,《美术文献》以丛书形式出版第一辑,推介出一批优秀艺术家,成为继《美术思潮》之后湖北的又一重要理论刊物。2003年,湖北美术出版社在《美术文献》杂志的基础上创办美术文献艺术中心,作为当代艺术的推广机构,策划举办了系列当代艺术展与相关活动。此前此后,各种有组织的、自发的当代艺术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上述现象的形成与展览活动的频繁,离不开批评力量的推动,这一时期,皮道坚、彭德、祝斌、黄专、鲁虹、孙振华、赵冰、沈伟等人活跃在美术理论界并形成重要影响。 


  与此同时,新世纪以来的湖北美术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即政府投资管理的美术馆的建立。2007年11月,湖北省艺术馆正式开馆,以第八届中国艺术节为开馆展,以第二届美术文献展为试运营展;2008年12月,武汉美术馆新馆落成。公共美术馆的建立与运行,有效地聚集了湖北美术资源,成为一个集收藏、研究、展览、教育、交流于一体的公共艺术平台,极大地促进了湖北文化艺术环境的繁荣。 


  主旋律创作的厚度与探索性美术的活力,共同构成了湖北美术繁荣与多元的局面。 


  以上三个时期的划分,是对60年来湖北美术所进行的一个线索性的梳理,虽难尽全貌,但其间的脉络或许可见一斑。 


  60年于中华五千年文明,只是沧海一粟,但60载绘事春秋,却记录与见证了中国现代历史的变革与发展。从渐知艺事为学术之一端,到今天多元并存的价值观与艺术格局,从探索到变革再到繁荣,湖北美术在60年间几经剧变。进入新世纪后,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成为湖北美术的主要基调。我们认为,每一时代的文化与艺术,应具备与之相应的特质,正如唐诗的磅礴大气之于盛唐的雄健奔放,宋词的典雅含蓄之于两宋的淡然与理性。无论是弘扬主旋律,还是提倡多样化,中国艺术的发展重要的是面向时代并保持自身的文化性。 


  历史将前进,书写将继续,有了丰厚的基石,湖北美术将在保持特质的同时不断创新、积极进取,她将用一以贯之的勇于实践的精神与魄力,为中国美术历史的叙述增添绚丽的一笔。

图:汤文选 婆媳上冬学 1954年 中国首枚美术邮资信封选用



来源:美术报 作者胡莺/湖北省艺术馆收藏研究部

关键字:

欢迎关注公众号

相关标签:
发表您的观点

还没有留言,来占领沙发吧!
Analytics

微信扫码登录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