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网站体验更好 微信扫码登录

遥望三希堂 三本法帖何时能够再次相聚一堂

作者:微社区  时间:2021/3/14 18:02:03 热度:577

     访问三希堂很不容易。不只对半个世纪前由北京故宫移民台北故宫的《快雪时晴帖》如此,我这个“跑故宫”的记者只能站在紫禁城六百年的台阶上,隔着“百年大修”的保护布,“遥望”养心殿里的那间西暖阁,“遥想”这间横竖不过8平方米的屋子从明清皇室的“温室”到天下人的“三希堂”的荣迁。而“实地造访”,我也只能在故宫的电子阅览室模拟实现。

     何谓“三希”?何来“三希堂”?顾名思义,“希”同“稀”,“三希”特指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这三件中国书法的稀世珍宝。三希堂则指乾隆十一年开始贮存这书界“三希”的那间房子,也即乾隆皇帝书房的西暖阁。乾隆皇帝亲笔书写的“三希堂”匾额和《三希堂记》墨迹至今悬挂在墙上,两侧的对联“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素”则一直被后代文人墨客解读为乾隆帝的高怀逸兴。在乾隆帝的这种高怀逸兴下,至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三希堂已经收藏了晋以后历代名家134人的340件墨迹以及拓本495种。这就是今天被书界奉为宝贝的三希堂法帖,也是收藏界的宠儿。


     贵为“三希”,命途却多舛。1924年后,“三希”离宫出走,颠沛流离,直至1951年,已经四易其主的《中秋帖》和《伯远帖》被国家收购送还故宫“三希堂”。而《快雪时晴帖》最终却流落到台北故宫。今天的台北故宫,也有一处“三希堂”,藏有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还有另外二“希”的复制品。

     先说《快雪时晴帖》(见上图)。在“三希”中,这本帖是唐人摹本,行书8行28字,尺牍纸本,高7寸1分,广4寸6分,是王羲之40岁之后的作品,也是王羲之传世代表作之一,被誉为“用笔洒脱,字体舒朗,动中有稳”,有“龙跳天门,虎卧凤阁”之势,是王体行书中的精品。这本帖被乾隆的73次题跋和赏析才有意思,个中的故事和掌故已经是尘封的情调了。至于王珣的《伯远帖》和王献之的《中秋帖》,其实单从卷面看,较之《快雪时晴帖》更干净。《伯远帖》是典型的晋代行书,“其内容为叙事之辞,用笔灵舞飞动,为上乘的行草作品”。《中秋帖》无款,传为王献之书,亦有人怀疑是宋代米芾的临本。王献之是王羲之第七子,史称“二王”。

     较之原版“三希堂”,据说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三希堂”阔气多了。大概大家都在想,乾隆皇帝可真够简朴,堂堂皇帝的书房竟然还不如当时许多土财主家敞亮。不过土财主的书房虽敞亮,但是流芳今日的是乾隆的字和“三希堂”。房不在大,有“帖则灵”嘛。

     不过,“三希堂法帖”原刻石不在故宫,“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至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乾隆帝敕命吏部尚书梁诗正、户部尚书蒋溥等人,将内府所藏历代书法作品,择其精要,由宋璋、扣住、二格、焦林等人镌刻成《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简称《三希堂法帖》)……完成之后,仅精拓数十本赐予宠臣。后于乾隆十七年,复从宫中藏品中再次精心挑选出历代名人法书五卷,摹刻上石。至此,《三希堂法帖》始成完璧。至清代末年,其传始广。法帖原刻石嵌于北京北海公园阅古楼墙间。”

     有意思的是,台北有一家饭店也叫“三希堂”,年初北京故宫博物院郑院长访问台北时,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周院长还在那里请了次客。两岸故宫博物院院长的手握到一起了,一水相隔的“三希堂”三本法帖什么时候能够再次相聚一堂呢?


来源:人民日报

关键字:

欢迎关注公众号

相关标签:
发表您的观点

还没有留言,来占领沙发吧!
Analytics

微信扫码登录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