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网站体验更好 微信扫码登录

德意志艺术来了

作者:微社区  时间:2021/3/14 17:40:06 热度:455

        德国不仅是音乐和哲学的国度,德国绘画在欧洲绘画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日前,中国美术馆和德国三大艺术博物馆联合主办的“灵动的风景:穿越德意志艺术时空”在中国美术馆拉开帷幕,观众在奥运年可以感受精彩而难忘的德意志艺术精华。
  据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介绍,“灵动的风景”分3个部分:德国浪漫主义风景画、表现主义风景画、现实主义风景画,用62幅作品展示了过去两百年德国风景画的发展历程。展览不仅可以给观众带来视觉艺术享受,也引领观众对19世纪以来的德国文化作深广思考。
  艺术不会脱离现实。在展览开幕式上,德国收藏家弗里德尔·布尔达捐款3万欧元、展览赞助商德国德累斯顿钟表企业朗格捐款2万欧元支持中国人民抗震救灾。
  自然风景的心灵表达
  19世纪初的德国风景画引发了西方艺术史上绘画类别的根本变化。与众多风景画不同,德国风景画中总伴有人物出现。中国美术馆学术部徐虹说:“因为在艺术家心中,自然是人心中的自然,表现自然就是表现人的精神世界,风景只是题材上主观化的内心世界。”这恰恰与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精神相同。而画面布局,绘画内容和绘画技巧又向观众展示了欧洲与中国绘画之间的差异。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张坚说:“德意志浪漫主义的艺术家描绘自然风景时,把自然视为激发人的超验精神和情感体验的载体,寻求的是一种自然风景的灵性表达。他们更多地追问自我内心的感情,并且以此来观察世界,表达对象的情感和精神特质。德国艺术家的这种艺术感知特点,其实与中国传统绘画中对气韵的追求非常接近。两者同样是强调艺术创作中的主客体的交融,注重创作者的心源,关照个体真切的心灵感知。艺术家寻求对内心交织的思想感情的把握和视觉表达,也正是德意志绘画对西方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产生重要影响的基本方面。画面中,废弃、毁坏的建筑用来纪念遥远的过去,高而尖的古老哥特式建筑表现超越尘世的轻灵与通透,还有大海、荒野、月亮、夜晚也是德国浪漫主义风景绘画中经常出现的元素。”
  艺术先驱、此次展览的中心人物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就是这种风格。他的代表作《两个望月的男人》引人注目,这幅画作至今仍被视为“象征着德国浪漫主义绘画诞生的标志性作品”。画中的山谷,越往深处就越宽阔,山谷上方,镰月当空,星光闪耀,两个很亲密的男人若有所思地凝望着夜空。俩人的背影出现在画面的显著位置。从观察者的角度来看,他们站着的地方,仿佛就是观画者自己的视角和感受的出发点。据说,这幅充满友爱关怀作品中的两位冥思专注的人,就是弗里德里希和他的爱徒奥古斯特·海恩里希。两人沿着布满石头的山路爬上来,这条小路就象征着生命之路。与常绿的云杉相比,折断的橡树正是死亡的标志,而月亮则隐喻着希望。画中两人都身穿着宽大的披风,头戴礼帽,这是传统的早期德意志服装。这种装扮使得该画在他们所处的复辟时期的民族压迫下,更具有爱国主义和反叛的意味。
  强调色彩与形式
  1905年在德累斯顿形成的“桥社”有许多著名成员,如恩斯特·路德维希·基尔希纳、艾利希·海克尔、卡尔·施密特·罗特卢夫、埃米尔·诺尔德。“桥社”成员对风景画密切关注,受其影响在1900年前后产生了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德国风景画的历史也翻开了新篇章。“桥社”艺术家将风景与人物进行了革新性的组合。人物与空间的既充满张力,有时又近乎脆弱的关系,构成20世纪初强调色彩与形式的表现主义画派艺术创作的中心主题。
  徐虹说:“表现主义的方式是摒弃自然的形与色模仿,通过主观地夸张形与色的能量来表达爱与憎的激情,揭示现象后面的本质,揭示事物的真正存在。‘形’和‘色’是对‘内心世界’经历的直接和有力表现的手段,是对现状的束缚造成局限的愤怒和叛逆,而不仅仅是视觉的试验。”表现主义艺术所偏爱的更强烈和具有对比力度的色彩,在形态上能更尖锐地描绘对象,在构图中更突兀和有棱角。
  卡尔·施密特·罗特卢夫在疗养期间创作的《河滩小舟》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这幅近似正方形的精彩图画描绘了3艘停放在沙滩上的渔船。渔船的船首高高翘起,它们的桅杆被画面的上沿拦腰斩断。透过圆形树冠,隐约可见背景中隆起的沙丘和小镇的尖屋顶。强有力的蓝黑色笔触勾勒出景物的轮廓,在涂抹了一层丰富的、较之以前的作品稀淡的颜色后,画家再次描上重色轮廓线,以加强物体的饱满感。画中的寥寥数物,如灌木丛、树林和房顶等,都以单纯的形式出现,类似之前木雕刻画出来的景色。画家在重复这一题材时更注重作品的节奏感,这种节奏感体现在圆形与尖形的转换,以及主体大小与周围空间的协调与对比的关系之中。
  具有表现力的现实主义
  “灵动的风景”最后一部分是德国当代画家的作品。这些画家出生于上世纪30-60年代,那时德国新艺术已经风靡世界。这部分作品形式风格更为多样,与浪漫主义、表现主义比较,流派风格的倾向性不很明显,很难用一种流派和风格来概括,但是在感情和观念上,却有较强的时代特点。徐虹说,同处于当代的文化环境,面临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和对僵化的意识形态质疑,也面临艺术史的问题,这些作品有些倾向是相似的,就是关于对激情的克制,他们通常不以表现主义醒目的视觉效果和充满激情的表达来强调一种与现实的对立和叛逆,而是以“具有表现力的现实主义”来对现实进行慎重而又冷静的审视。艺术家们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与宗教、不同的文化符号来表达人的危机和心理征候。
  马库斯·德拉佩尔的作品涉及到的是“人和环境”的主题,表现在一个日常秩序——无论是平静还是勉强的生活常规,随时都有危险。他作品中最有特征的是火焰和爆炸的光焰,而这些危险的发生通常是在一片宁静可以居住或有文化价值的建筑背景前,具有撕裂和侵入及破坏的象征。
  《利润大山》是马丁·基彭贝尔格在1985年创作的。在作品中,他运用刺眼的色彩描绘了商业社会中职业阶层的可怜。马丁·基彭贝尔格是艺术创作中的恶作剧专家,经常反映和讽刺包括他自己在内的整个艺术界在创作过程中的自相矛盾和无奈。他很清楚,在商业社会即便是艺术创作也逃不掉资本杠杆的左右,也同样承受着产量的压力。
  对社会经济的思考也表现在他的其他作品中。他借用经济学的术语将其画作命名为《利润大山》和《成本大山》。这一主题并不是基彭贝尔格偶然的心血来潮。他反对资本主义通过大规模资本和劳动力形式来进行资本积累,并以此为自己的使命。
  观看德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可以感受到德国艺术如何从一种激情四溢的表现方式,向含蓄、内敛、反省以及反讽转换;可以感受到浪漫主义艺术中那种平静内敛又充满渴望和富有生命激情的矛盾因素。由此可见,在经过表现主义看似激情四溢、内在又充满渴望心灵归属的精神释放之后,当代德国艺术如何在一个新的维度,冷静而又不乏热情地继续在理性与感性,现实与理想,此岸与彼岸,平庸与超越等矛盾中寻觅,并在平衡中前行。


来源:金融时报     记者  孟黎

关键字:

欢迎关注公众号

相关标签:
发表您的观点

还没有留言,来占领沙发吧!
Analytics

微信扫码登录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