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微社区 时间:2021/3/14 22:31:09 热度:700
THE SHAPES OF IMMORTALITY
DISCOURSE BEYOND ANTIQUITY AND ART II
展览时间:2020年9月12日—2020年12月13日
开馆时间: 周二至周日9:00-16:30
展览地点: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一楼及二楼特展厅(拱墅区小河路334号)
“永远有多远”展厅效果图(一层鸟瞰图)
“永远有多远”展厅效果图(二层鸟瞰图)
“永远有多远。博物馆@当代艺术跨界系列II”围绕“永恒•永在•永生”,对不同时空、社会文化语境中的“生命观”进行梳理,着重呈现古今之间关于“生命观”的认知与表达、实践与想象内容的交织展演,希望通过“博物馆之物”和“当代艺术之思”让观者找到对“生命观”的个人意义或时代价值。
(以下仅为部分展示文物藏品与艺术作品,所有图片来源于借展博物馆与参展艺术家提供的资料图片。)
序篇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晨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汉八乳规矩神兽纹铜镜 金华市博物馆藏
《源 The Oldest TV》 丁世伟 2019
第1章“世俗寄托与祈求” ∞“信仰抒写与追求”:一种“精神诉求”的实现
现世对“永在”精神化、符号化、象征化地追崇。
“历史说”Said the history
儒家推崇“天命说”,认为天是一种有目的、意志和智力的至高存在,全能而无形,永恒并永在。它通过祥瑞或灾异给人以引导,通过具体的自然现象和物质形式,包括奇异的兽禽、草木和器物,来展示它的存在和意志。由此,各种祥瑞图式成为中国古代艺术视觉表现中一个重要的序列,并在历史推演的过程中成为一般性象征,外化为各种装饰性符号。各类长寿吉祥的图案与图式成为世俗世界中的人们对美好生活朴素、宽泛的表达。
在无法摆脱死亡这一既定事实的现世中,为了实现生命的延续,对内在精神永恒与永在的祈求成为另一种重要途径,既体现为对已逝故人的纪念与追思,也体现在艺术被不断地继承与追崇上。
青瓷·墓志罐 慈溪博物馆藏 (局部)
清王时敏溪山亭子图轴 浙江博物馆藏
“艺术说”Says the art
在艺术家的创造中,这一类的生命观更多沿袭了人类一直以来对精神信仰的构建方式。对于肉身欲望的放弃和对精神永续的追求,形成的是超脱于生命个体时间性的追求。那些代表永恒的精神思想,才是真正意义上人类“永生”的正解。
在这个方向上,许多艺术家通过符号化表达永恒的生命思想,以完成他们的信仰抒写,如文人山水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也有一部分艺术家则是通过不断推演历史上的精神文本,对信仰进行注解,如依托老庄思想来进行创作;还有一部分艺术家则是以人类情感作为切入口,欲望和伦理通过作品被塑造成某种永恒的期许——这既是一种世俗化的感知,也是人类对生命永恒欲望的出口。
蒋志《情书》之3、9、10
第2章:“地下王国” ∞“虚拟世界”:一种“延续并行”的实现
一个不受现世空间与日常世界法则所束缚的、被“扭曲”的虚构空间,“死亡”与“肉体的消亡”作为一个过渡状态,是有限的“生命体”得以转化到那个虚构空间的途径与方式,并在那里获得“永恒”。
“历史说” Said the history
中国的墓葬习俗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特有的生命观,“入土为安”,并为死者建造一个死后可以继续生活的空间。与现世、此岸对应的“黄泉”、“彼岸”,不受现世日常的法则所束缚,是一个在地下的、虚构的“王国”。
虽然“生死有别”,但是“事死如生”,专为死者制造在那个世界使用的各种物品、构建各种理想生活的场景。在那个超验的空间里,一个没有时间维度的“理想家园”中,只有永恒的欢乐与美德。
绕襟衣舞﹒陶俑 徐州博物馆藏
抚瑟女﹒陶俑 徐州博物馆藏
“艺术说” Says the art
互联网构建的虚拟世界让存在主义者的思考得到了很好的“回应”。和依托计算机文明所向往的人工智能不同,一类人的判断并不强调人作为物种应该被完全地替代,而是建造一个平行世界让人作为个体穿行于两者之间。人的行为和意识在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相互平行,生命的意义由此发生。当物理空间的人走向个体消亡的时候,其平行世界中对应的那个个体“生命”还将依托历史行为完成它的未来即“永生”。这就是平行世界中的人类“双重奏”。
在这里,艺术家们通过新媒体技术,在互联网的虚拟现实中完成他们的创作。这一类的作品反思人的“定义”,并尝试重新界定虚拟现实中人和时空的关系。艺术家们在那里消解了历史、此在和未来的线形历史性中(才可以)把握的肉身经验与道德伦理,双重个体之间的相互重叠与角逐,让自我的存在变得更加现实。经验主义的及时行乐在平行世界里获得了永恒的可能。
《未来超立方体》 田晓磊 2017
第3章“无人之境”∞“异体替代”:一种“非人状态”的实现
相信“灵魂”或“意志”是不灭的,通过转化、转移与传输到某种高于人本身的外在与他者,从而脱离“此在”的状态,实现“永在”。
“历史说” Said the history
古人认为“天上”“世外”存在一个永恒的空间,一个神人、仙人所居住的不朽的世界,高于并主宰人世间。人有“灵魂”或“魂魄”,死后将经历一次特殊的旅程,由生到死,由死进入天界抑或是天上的仙境。在“死后升仙”的叙事中,死亡,成为灵魂幻化得以实现永生的途径。
鸟兽楼阁青瓷·堆塑罐 慈溪博物馆藏
汉马王堆T形帛画 湖南省博物馆藏
“艺术说” Says the art
20世纪末21世纪初,好莱坞式的科幻电影开始完整地构建一种奇观式的未来观。其中比较具有反思性的“副产品”来自《黑客帝国》——让人类怀疑人的感知系统和历史系统,重新思考自我的可能性。随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应证了黑客帝国的某些构想,我们再次回到文本中去,思考人所存在的载体在未来会是什么。
和“进化论”支持者的未来观不同,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拥护者,认为在面对新物种的出现时,人类的智慧将接受巨大的挑战。人类生命力永久的最佳方式是将智慧的能量转向AI的载体。其中,许多艺术家将大数据下的互联网作为“新人性”的创作内容,另一些艺术家们则依托科技智能技术将智能化的现象赋予观念,形成“非人”的镜像,反思人类的未来行为。两者都以替换客体的方式为人类找到永恒的归宿。艺术家们在这里仿佛找到了突破人类创造边界的新领域。
在这里艺术的本体需要被重新界定,而人也被重新定义,这一切所带来的对生命和时间关系认知的改变,将推动我们对“异质未来”这一观念可能性的探索。
《静物面具系列》 郭城 2017
第4章“仙者之望” ∞“物种进化”:一种“主体进化”的实现
相信人在主体自治下,通过对身体进行物质性的再加工,可以延续有限、获得“永生”。
“历史说” Said the history
古人相信通过对“身体”在不同状态下的特殊处理,可以延续生命甚而获得永生:一种,相信死亡是可以被逃避或是克服的。从先秦两汉追求长生不老的方仙术,到魏晋时期逐渐成熟的道教,都信仰“在有生之年成仙”,借用外力或是自力内修,通过不同方式的“修炼”对“肉身”进行“改造”或是“净化”,实现不老不死,从而得以无限地延长生命。
另一种,认为对死后身体进行某种“转化”可以获得“永生”。例如从西周开始逐渐发展的敛玉系统,即墓葬中大量使用玉这种象征“永恒”的材料保护尸身,最为完备者如制作身体被包裹而成“玉人”,只求尸身不腐、灵魂永存。再或是佛教中用“火”净化尸身,将凡胎肉身从轮轨中解脱,都是这种观念的实践。
西汉金缕玉衣 徐州博物馆藏
“艺术说” Says the art
达尔文的进化论建构了一种生物历史观的逻辑。在追溯我们如何成为后现代人种的同时,我们想要以这种“进化式”的方法论呈现对未来的期望与预判。那么,对人生物性改造的尝试,从科学产生以来就一直不断地在发展。如“基因改造”“克隆科学”等,都是发展至当下几个比较重要的尝试方向。
当代艺术的实验性创作也尝试在科学技术的探究性发展中,从文化反思的角度,讨论生命观的存在价值。这是一种将人的主体改造作为出发点的角度,艺术家们相信人类的自我进化和改造,将在未来完成人生命的延续乃至物种的永恒存在。
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方向的表达:一个主要来自生物技术科学的拓展,让艺术和生物跨界,形成“生物艺术”的新艺术形式;另一个则是将艺术和智能融合,生成一种生命体外延器官的概念,形成“新媒介身体艺术”的创作形式。无论是哪一种,它们都承认“人本”思想的自治,相信人作为物种的优越性。人将成为“神”的接替者,完成主宰世界的进化使命。
《偏离》 李山 2017
尾声
“画家”小冰
小冰是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研发的一款人工智能产品。她依托236位人类艺术史上的艺术家作品风格进行学习,能够通过文字交流内容来创作。
观众在出口输入关于主题的一句话,小冰根据文字创作图像,不同输入不断变化。
“永远有多远”官微
项目团队
主办 Organization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学术支持 Academic Consult
当代艺术调查局
藏品支持 Collection Support
浙江省博物馆、金华市博物馆、黄岩区博物馆、慈溪市博物馆、绍兴博物馆、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博物馆、杭州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徐州博物馆(排名不分先后)
参展艺术家 Artists
丁世伟、徐龙森、裴丽、许翔、蒋志、冯且、田晓磊、周岩、龚旭、周先锋/汤国、郭城、林欣、李山、范勃、徐文恺、邵文欢、石玩玩、微软小冰、UFO媒体实验室、01小组(陈荣彬、梁链喜)、“萌-态-奇”艺术家小组、曾晨|鲜榨无责艺术公司(排名不分先后)
展览项目团队 Project Team
总策划:王英翔,项目协调:吕昂、方胜
策展人:许潇笑、宋振熙
执行策展人:徐虹、姚樱
策展助理:田丰源、陈淑雯、杜蕊君、包晗雨
学术顾问:查永玲,媒体宣传:陈晶,教育策划/英文翻译:柯宁,安全保障:郑涛,文创组织协调:黄意
声音创作周林玮
战略合作媒体:雅昌艺术头条、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特别鸣谢:蜂巢艺术中心、微软亚洲研究院、魔金石空间,丝执(苏州)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视觉传达(洲际品牌顾问)、展陈空间设计(GAO DESIGN)、展陈搭建(金展桥展示)、照明设计(入想-复雅)、多媒体(樊略)
影像记录(真人摄)、印刷(影天)、出版发行(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关键字:
欢迎关注公众号
发表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