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网站体验更好 微信扫码登录

专访凌晓星|在现代剧院里演绎古装戏

作者:微社区  时间:2021/3/14 22:18:55 热度:736

编辑:Rona

 

古与今

中与西

不同时空的交融碰撞,是当下时兴的创作方式。谁能想到,林黛玉和伏地魔,还能组成“伏黛”cp?

(图片来源于网络)

 

    许多年轻画师也在尝试此类创作,通过中西古今的交流与融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图片来源于插画师张文绮)

 

艺术界也有这样一位资深前辈—凌晓星,他特立独行,构造了一个元素丰富的艺术世界,将各种时空元素玩弄于股掌之间,华夏艺术网特别邀请凌晓星进行专访,了解他的艺术世界。

 

艺术家:凌晓星

采访人:   Rona

 

 

 

凌晓星,男,1972年12月生于安徽歙县,现为安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美协会员,安庆市美协副主席,安徽工笔重彩画学会理事,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硕士。 2001年6月,中国画《湮灭》获“新时代全国中国画展”优秀奖。

 

 

现实生活的一部分,精神生活的全部

 

作为拥有几十年创作经验的资深画家的凌晓星,他的艺术之路也可谓硕果累累,2001年时,他的作品《湮灭》就获得了“新时代全国中国画展”优秀奖,对此,他颇为有意思的描述了这次对他意义重大的也是令他印象最深的获奖经历:那时候我没有电话,联系方式是留了一位同学的Bp机,一天早晨她兴高采烈地冲进我的房间,一屁股坐在我的椅子上,神秘兮兮地说:“你要请我吃饭了!”我问为什么?她说:“因为你的画入选全国美展了!”

 

凌晓星 吃瓜图 43×31cm×2

(图片来源于华夏艺术网)

  

但就是这样一位颇有成就的艺术家,他走上艺术之路的契机却非常简单且纯粹,“走上艺术之路是喜欢,没什么特别的契机,就是纯粹的喜欢。还没上学就喜欢,看见光整的墙壁和地面,就觉得那是一张纸,有把它画满的冲动。”

 

对他来说,绘画不是职业,不是一种必要的任务,而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是精神生活的全部。”

这种对绘画最天然而简单赤诚的热爱,才是现今艺术界最难得的。

 

凌晓星 憩 43×32cm×2

(图片来源于华夏艺术网)

 

在现代剧院里演绎古装戏

 

有人评价凌晓星的画,如同在现代剧院里看古装戏, 他的画作总是充满了现代与传统、通俗与高雅、远古与当下的矛盾与张力,在这种元素的交融中自成一派,对此他的理解是:“现代与传统是一个整体,就像一条河流,它们之间是传承的关系。但在具体的时间节点中,传统与现代似乎又是对立的:传统等于守旧,现代等于创新。这其实是人们的错觉。任何一种艺术上的创新,如果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就会成为经典,最后成为传统的一部分。”

现代与传统本是一脉相承的,如果在创作中只是一味向前看,创作眼下流行的东西而不懂取传统精粹,没有时间的厚度的作品,也很容易被淹没在历史洪流中。

凌晓星 微信 68×42cm×2

(图片来源于华夏艺术网)

 

除了传统与现代,凌晓星还有以东方形象创作西方名画的经历,这是他创作中的一个小实验。他认为:“西方经典名画存在于我们的记忆当中,成为一种视觉经验。当这种视觉经验被打破,画面呈现出一种似是而非的陌生感。这种陌生感却又是基于熟悉的审美记忆之上,只是替换了相关的画面信息。这是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通过这种体验,最终完成对经典名画的重新解读与诠释。”

 

凌晓星 诞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

波提切粒 维纳斯的诞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由表述

 

凌晓星的很多画作具有超现实主义的怪诞感,让我想起了西方二十世纪出现的荒诞派文学,也许站在许多观者的角度是难以理解他绘画所表达的意义。对此他这样解释:“我的作品大多基于'徽州'这一文化母体,并通过“徽州”延伸至个人乃至整个历史的空间记忆。很多人认为我的作品荒诞,正是因为我的画面内容具有一定的'隐喻性',难以一目了然。其实我认为绘画是注重精神性的,这种精神性,表现在你个人对历史、社会、人生的独特理解。我喜欢通过画面情节的设计、气氛的营造、人物的矛盾与呼应,以达到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隐性表述'。在这种'隐性表述'中,观众会通过画面所传达的文化信息符号进行个人私密化的解读,达到一种心领神会的默契。对于创作者而言,这种表述会为我的创作提供更宽广更丰富的言说空间,从而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由状态。”

凌晓星 牌局 68×42cm×2

(图片来源于华夏艺术网)

 

凌晓星注重创作中的“隐性表述',他的画作意义是丰富的,无法被定论,被定义,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与阐释,就像我们阅读一本书籍,“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绘画艺术的表达方式又有区别于文学的,独特的表达方式,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东西,绘画可以,对此,他的理解是:“我在尝试把我喜欢的视觉图式、艺术手法以及生活中的物象转换成创作元素,包括汉代画像石、敦煌壁画、宋人绘画、民间美术,戏曲脸谱(小时戏曲人物的印象)、甚至少儿美术等等,再加上平面化的具有装饰效果的艺术处理、雅致的色彩搭配和古今人物聚集在同一画面,达到一种时空的转换,制造一种解构、反讽、调侃、暗喻的荒诞感。我希望我的绘画语言具有多元性,同时它的内涵也具有模糊性和延展性。”

 

凌晓星 醉中天之三 133×34cm

(图片来源于华夏艺术网)

 

 

绘画可以使时间固化

 

凌晓星在创作风格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也经过了长时间的摸索与尝试,对此,他倾诉到:"经过这些年的探索,在绘画图式、情感表达都有“言不尽意”的尴尬,我在考虑是否重新回到传统,汲取更多的营养,然后再做下一步的思考。绘画的探索过程是个“欲速则不达”的过程,越是需要高歌猛进的时候,越需要瞻前顾后,放慢脚步,保持清晰的头脑,以免陷入急功近利的怪圈中。"

 

但尽管如此,他仍然有自己一直坚持的绘画理念,“我个人对时间比较敏感。我觉得绘画或者文字可以使时间固化,成为自己可以控制的东西。这当然是一种幻觉。但这种幻觉却使我乐此不疲”,绘画创作的时间是完全由自己的操控的,这种超自然的理念自然只是自己的幻想,但他仍然愿意沉浸其中,享受这种自由支配的快乐。

凌晓星 回避肃静 43×31cm×2

(图片来源于华夏艺术网)

 

 

一种更纯粹更快乐的艺术

 

如同其他很多功成名就的画家一般,他的创作之路上,也有一盏指路明灯—上海画家施大畏,早期的他有浓重的历史情怀,喜欢悲壮、苍凉的境界,在那个时期,创作了《湮灭》与《尘封的舞台》两幅大画;后来,受文学诗歌的影响,开始尝试个人记忆与时代记忆的表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力图表现一种深沉而略带忧郁的情绪,如《忧郁的灯盏系列》、《门-系列》、《山谣》、《姐姐》等等;再后来则尝试绘画本体的探索,融入民间美术、戏曲脸谱等元素,希望在画面构成上有所突破。这种风格的题材很难定位,主要是受了梦境的影响,所以它的内容、造型、色彩都有梦一样的不确定感。

 

这样的凌晓星,同样也会是年轻一代艺术家的指路明灯,因为,他相信更年轻的画家们有着更为活跃的思维,在创作上处于一种比我们更加轻松自由的状态。可能他们的创作更接近艺术的本体—一种更纯粹的,更快乐的艺术。

 

凌晓星 吉星高照 43×29cm×2

 (图片来源于华夏艺术网)

 

今日艺术品推荐

 

关键字:

欢迎关注公众号

相关标签:
发表您的观点

还没有留言,来占领沙发吧!
Analytics

微信扫码登录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