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网站体验更好 微信扫码登录

去博物馆看尼罗河、金字塔、还有法老像!这样学历史是不是很酷

作者:微社区  时间:2021/3/14 21:21:43 热度:436

     1月3日,广东省博物馆尼罗河畔的国度古埃及文明特展现场,挤满了观展者。南都记者 谭庆驹 摄

     “进博物馆学历史”成为了广州市民假日生活的热门之选。在刚过去的元旦假期,广东省博物馆内就刮起了一阵“学史热”。3天总计到馆游客达3.14万人次,而去年元旦假期更是创下游览新高,到馆游客3.45万人次,观展人数达历史高位。

     寒冷冬日并未阻挡市民的观展热情。广东省博物馆多展齐开,几大主题展览馆门口都排起“长龙”。古埃及文明特展临时设立两小时的排队提醒,《梦回大唐》主题展的观众排到了另一个展厅的门口,粤博也顺利迎来2018年全年第200万名观众。

     “学史热”来袭,广州各大历史类博物馆该如何接招?分受众,抓定位,用传播学视角和市场运作眼光为服务加持。一种更为优质、人性的导览模式被更多博物馆人关注和期待。

广东省博物馆尼罗河畔的国度古埃及文明特展现场

学生、本地客成观展主力

      “这几年到馆人数越来越多,这个是有目共睹的。”广州博物馆馆长李民涌坦言,节假日排长队已是常事,每年的总客流也是稳定上涨。“一年增加3万到5万,明显感觉市民学历史的热情高了。”

      除了综合性展馆,“高人潮”同样在全市各大历史主题馆中频现。从去年10月开始,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的客流猛增,3个月时间到馆12万人次。“所以今年元旦,我们开放了7个展览,其中有3个是临时展览。”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副馆长朱晓秋介绍,即便元旦假期3天严寒,馆内日均客流量也有2000人左右,“本来以为会有下滑,但观众的热情还是在意料之外。”

      而远在长洲岛的辛亥革命纪念馆,元旦假日期间仍维持了日均900人的参观量。辛亥革命纪念馆党支部书记周军介绍,如果把几年内的总客流量进行比较,这股“学史热浪”更为凸显。

      “2012年全年只有十几万人。到了2016年,差不多有25万。2017年是个飞跃,有32万人到馆,2018年也有33万了。”周军表示,2017年是个明显的跳跃增长,而2018年全年客流都在平稳上升。

      热浪来袭,哪些人成了博物馆里的主力军?“学生和党员群体增长特别显著。”朱晓秋分析,一方面有高校学生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有党员队伍的教育需求,这两类固定组织的参展队伍,构成了到馆游览的“主力军”。

     “更特别的是,本地游客越来越多了。”周军介绍,往年都是外地游客居多,而今年的本地游客竟占到总游客量的2/3。如今市内的历史类博物馆内,除了有组织的大型团队参观,还有“散客”市民组建了家庭游、情侣游、亲子游的小团体,更有不少历史爱好者“只身泡馆”一整天。各路人马齐掀热浪,游客群体的种种变化,让不少“博物馆人”欣喜和意外。

每逢节假日,广东省博物馆都会迎来大量观众

“烧脑”、“怀旧”、“炫酷”主题登场

      “总而言之,大家走进博物馆的主动性确实强了。这让我们越来越好奇,究竟哪些群体才是我们真正的受众?”周军坦言,随着分众时代到来,越是有大量的游客入馆,越促使着各家历史博物馆找清自己的定位。

      老课本展、华侨护照展、近代放映机展……辛亥革命纪念馆里刮起一阵“怀旧风”,颇具年代感的展品把无数参观者拉入历史的时空隧道。“尤其是前一段时间的老课本展,不少朋友都说,反复几次来打卡。”周军表示,贴近普通市民生活的“怀旧主题”,不失为一个新的策展方向。“对于我们而言,如何让革命的主题不僵化,更能被普通市民接受,这是我们需要探索的一个话题。”在周军看来,无论是老课本还是老护照,都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变化。“我们更希望以一种无声的传递方式,打开观众的探索欲望。”

      广州博物馆作为一个综合性展馆,地处景区的特殊地理位置,更让其在受众挖掘方面产生优势。“对于我们而言,每年都需要接待大量的外来游客,尤其是一些年轻观众。如何留得住他们的眼光?”李民涌介绍,科技炫酷的参展“硬技术”不失为一个发力点。

      “AI、VR,我们也在尝试用各式各样的创新布展技术,尽量满足青年观众的观展需求。”在广州博物馆内,游客不仅可以实现自助导览,还可以亲身参与不同历史场景,操作各类“黑科技”收获刺激的观展体验。

     “曾经我们馆内的展都比较‘烧脑’,现在也在慢慢调整,探索如何让更多的普通市民接受。”朱晓秋介绍,由于到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参观的游客多以学习、教育的为主,主题展设置则更注重逻辑性、专业性。“但往往太过‘烧脑’,普通市民的参观兴趣就会下降。”朱晓秋表示,过度强调完整学科体系,某种程度就抬高了参展门槛。“但清晰的受众定位,已然是各类历史博物馆的重要发力方向。有大家闺秀,也有小家碧玉,文化市场才有繁荣发展的可能。”

抛开过去“我说你听”的思路

       为了应对高人流,不少博物馆设置了微信报名、提前预约的观展方式,但节假日期间仍然避免不了排队和爆满情况。

       人数上涨会否带来管理压力?李民涌坦言,各大博物馆其实针对高峰时段的客流都有一个上限设置。出于文物保护的重要考虑,当馆内人数超过上限时,馆内会通知紧急闭展。“另外,在节假日的高峰期,我们也会降低售票速度,从而控制瞬时观展人数。”

       高人流同样带来高需求。导览、指引、饮水、洗手间等服务设施的使用都有了明显的上升。“比如团客和散客的需求就有很大不同。团客需要更清晰的导览,而散客重视更人性的服务。”周军举例称,不少散客是一个人来看展,饮用水、洗手间的设施设置就需要提前做好保障,观众数量的激增对馆内服务产生了明显的正向影响。

      “更重要的是思路的转变。如今的博物馆人,必须具备的是一种准确的市场眼光。”在朱晓秋看来,今天的博物馆人早已区别于以往单纯的教育身份,而需具备更敏锐的市场心态。“博物馆人就像是一个产品生产者,观众真正需要的是什么,需要被精准地捕捉。”去年3.8妇女节期间,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结合自身特色,推出“宋庆龄女性主题展”,收获了大量女性游客的好评。“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女性对于生活化的内容更有依赖,市场的接受度也更高。”

       淮南为橘,淮北为枳。在朱晓秋看来,如今一味的模仿、跟风早已失效。如何找准自身优势,最终实现对普罗大众的教育目的,才是文化空间百花齐放的关键。“对于公共服务领域而言,即便不强调市场,但市场心理诚然不可缺失。”

       “如今这是一种明显的体会:观众不是不喜欢博物馆,而是希望看到更优质的内容出现。这两者之间是有落差的。”周军坦言,对于博物馆而言,如今不缺乏优质内容,但缺乏优质传播。“这就是传播学视角的价值。抛开过去‘我说你听’的僵化思路,博物馆也期待捕捉观众的声音。”高品质展览收获观众满意度,及时反馈促进专业性提升,“当大家都进入一个良性互动时,这就是荟萃。”

博物馆的“神秘感”要牢牢抓住

      “如今博物馆布展的专业性值得肯定,已然能满足普通群众的历史性教育需要。”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王明亮表示,全市各类博物馆的总体跨度很明显,历史科普教育也受到了更多重视。

      “比如粤博前一段时间的三星堆主题展,我也去参观过,非常解渴。”王明亮表示,伴随市民的精神生活追求的高提升,各类历史类展馆频频推陈出新,在布展、介绍、文物选择方面也保持了一定的高水准。“其实对于文博机构而言,自身的神秘感至关重要。”他解释称,对于普通市民而言,除去展品,博物馆的日常工作本身充满吸引。“类如故宫博物院,始终是不少历史爱好者的向往之地。了解了如何修文物,才知道原来有太多讲究,文博工作者有太多不易。这也是科普教育的价值。”

     王明亮表示,如今的各类历史展馆,在专业性和服务性方面都有保障。下一步的任务,就是如何把知识普及的工作更好地串联起来。“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实现真正的历史科普教育。这将是文博机构共同发力的方向,也是其最终的目的所在。”    

关键字:

欢迎关注公众号

相关标签:
发表您的观点

还没有留言,来占领沙发吧!
Analytics

微信扫码登录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