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网站体验更好 微信扫码登录

中国美术馆:让世界看清20世纪中国美术

作者:微社区  时间:2021/3/14 19:01:44 热度:403

中国美术馆首任馆长刘开渠曾说他的梦想是把中国美术馆建成中国的“卢浮宫”,作为第四任馆长,范迪安对中国美术馆的设想是什么呢?本报记者对话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

让世界看清20世纪中国美术

北京晨报:在如今艺术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美术馆又该如何发出自己的声音?

范迪安:刘开渠先生的梦想也是中国美术家和美术馆人的梦想,我是搞理论美术史论研究出身的,所以我会更多从历史角度思考美术馆建设,会参照国际著名艺术博物馆来看美术馆的建设目标需要。我的梦想是中国美术馆能够建立起丰满、清晰的中国现代美术序列。国际上的美术馆、西方的现代艺术博物馆都有一个从毕加索开始的20世纪初期西方现代主义到20世纪后期这样一个艺术历程展示,但我们始终没能建立起这么一个体系。有了之前几代美术馆人的积累,我们今天要做的是尽快实现两个目标:一个是通过藏品体现20世纪中国美术的文化属性;第二是向世界展现中国美术自身的现代之路。西方一向认为20世纪艺术是西方艺术的世纪,其他的是非西方的艺术,只有地区性价值,这样一来,从齐白石、徐悲鸿到吴冠中可能在国际的文化学界、国际艺术史眼光中没有价值定论,这点让我们非常着急。外国人写世界美术史,在20世纪篇章里几乎没有中国,或者只有一点点。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世界对中国20世纪艺术发展有新的认识。

更应该关注作品的社会内涵

北京晨报:您曾说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美术馆举办什么展览,美术界就会刮什么风,如今应该关注什么?

范迪安:中国美术馆是国家美术展示与传播的平台,应该着眼于中国美术的主流发展,尤其在今天多元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关注作品的社会内涵和艺术自身的创造。而对于中国美术馆在选择展览和收藏时一直关照多种风格样式来说,我们认为实验性的作品要经过学术选择和评价,再进美术馆。西方也是这样。具备学术定评的作品才进入收藏视野。目前中国美术馆对当今活跃的美术现象都有所关注,也在国外和海外举办很多当代艺术展。但是有计划地关注收藏到当代艺术的展品这方面做得还不够,目前在规划之中。

这几年我们也一直在注意一些有影响、有成就的当代艺术家个体,一直关注例如蔡国强、许江、展望、方力钧等当代艺术积累已定型化的艺术家。从收藏角度来说,我们的当代艺术作品在不断增加,但是对装置艺术、新媒体艺术收藏还有点手足无措,一个是库房太小,第二这些作品怎么保存。对这类作品,在世界各馆也都没有很多经验的情况下,我们不能贸然下手。

中国美术馆收藏不以量取胜

北京晨报:目前艺术市场非常火爆,我们如何得到最好的藏品?

范迪安:近十年来,国家平均每年下拨数千万专项款用于收藏,中国美术馆更得到了许多艺术家和亲属的捐赠。但是全世界国家博物馆、公立美术馆在收藏上都不走市场路线,我们不把市场价格作为参考,而是和艺术家沟通。我经常对艺术家说,你给国家级的美术馆最好的作品,美术馆就给你的作品最好的待遇,这个待遇是推介、研究和传播。所以中国美术馆收藏不以量为胜,而是越来越注重作品的时代代表性、作品在当时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同时,美术馆也逐渐重视文献市场收藏,包括艺术家的手稿、用具和对艺术家的评论等。

让藏品在公众面前“跳舞”

北京晨报:大都会博物馆的第7任馆长曾写过一本叫《让木乃伊跳舞》的书,可以说让藏品在公众面前跳舞是许多博物馆人的理想。中国美术馆在这方面有什么计划?

范迪安:我注意到欧美的艺术博物馆用两个举措使藏品“活起来”。一种方法是用新的艺术历史视野编排藏品,也就是不按照时间而按主题编排藏品,用藏品讲故事;第二种方法是把“新”与“旧”结合起来,在最经典作品旁边放一件最当代的作品,让它们产生碰撞,让观众注意到这种碰撞,并从中形成自己的看法。

美术馆商业运作模式待探索

北京晨报:世界上著名的博物馆、美术馆都有很成熟的商业体系,中国美术馆未来是否有类似计划?

范迪安:坦率说,西方很多博物馆、美术馆可以接受基金会赞助,有理事会,有博物馆之友,在衍生产品开发上力度很大,在资金来源上占比例很大,甚至供新人举行婚礼,可以设餐宴,做聚会,我们现在还迈不开这条腿,认为公益事业单位只能是吃“皇粮”,只能纯而又纯,今年“两会”后,国务院开始推进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希望这次改革更明确,既增加基本投入,又明确运营政策,使美术馆、博物馆能走上良性运营的轨道。

新馆方案仍在优化调整阶段

北京晨报:关于中国美术馆的新馆,是否会在展陈方式上有所创新?

范迪安:新馆初步设计方案已经通过评标,但是要和法国设计师与北京建筑设计院合作。目前,建筑师在进一步优化方案。

如何让观众进入美术馆有多重体验,全世界美术馆都在探索,也是我们的目标。美术馆展示的重点是让观众充分欣赏和理解原作的魅力,辅以新颖的展陈方式、借助科技手段让观众有综合体验,也是美术馆增加文化感受力的重要方面。

对话副馆长梁江:

中国美术馆在这样运转

北京晨报: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为何要建立一个这样的美术馆?

梁江:任何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国家,都需要有一个呈现历史文化的载体,美术馆、博物馆就是这样的载体,也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另外,美术馆的一切藏品都是属于人民的,所以国家需要建设美术馆,让更多人能够欣赏、共享我们的文化资源。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听取了多位专业人士的意见,决定建立中国美术馆。当时中国美术馆在立项时,是和“北京站”、“民族饭店”等并称为“新中国十大建筑”,于1958年开始兴建,1961年11月15日正式交付使用。1963年由毛泽东主席题写“中国美术馆”馆额并正式开放。

美术馆是由著名建筑师戴念慈领衔清华大学土木建筑系的专家设计的,周恩来总理也亲自参与了设计。周总理建议主楼东西南三边加盖长廊,再让长廊两侧翠竹摇曳,使美术馆平添传统文化气息和城市园林特色。他还建议将水引到回廊下面,但受客观条件制约,水并没有引过来,但我们可以从中看出领导人对美术馆建设的重视。

北京晨报:什么样的展览可以进中国美术馆展出?

梁江:美术馆的展览大概分为几个类型,一类是国家的重大节日或者文化节点;第二类是专业类展览;第三类是省市的美术展览;第四类是艺术家的个展,这些艺术家都需要有很高知名度,并不是谁都可以进来做展览;第五类是国际性的文化交流展。所以很少有“出租场地”的情况。

具体到展览的策划,我们有一个评审机制,评审委员会由20人的团队组成,成员都是美术界各个专业委员会的负责人和专家。每个季度我们都会召开专家委员会,对一段时间之内申报的展览资质进行审查,然后经过不记名投票,达到一定的票数才能获得展览资格。

北京晨报:美术馆目前拥有10万余件藏品,哪个门类最有特色?还有哪些欠缺?

梁江:中国美术馆目前有大约6万余件民间美术藏品。美术馆大规模收藏民间美术作品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国家新的开放政策之下,对民间美术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的认识不断提升。

相对而言,中国美术馆收藏的书法和摄影作品较少,这和国家体制有关,我们除了美术家协会,还有书法家协会、摄影家协会,这些协会相对都比较独立。这几年,我们正朝着书法系列化、学术化的角度去收藏,目前已有比较完善的规划。而摄影部分,全国的摄影收藏新时期才进入我们的视野,以前并不作为一个收藏门类,现在中国美术馆也开始考虑摄影作品的长远收藏计划。目前我们已经和中国知名的摄影家郎静山的后人达成了意向,他们会批量捐给美术馆一批摄影作品,也将填补美术馆在摄影作品收藏上的一个空白。

本版撰文 晨报记者 张硕

大事记

1965年12月,《收租院》泥塑展,因观众太多,次年5月迁至故宫继续展出。

1979年6月,刘海粟绘画展,刘海粟将其《荷花鸳鸯》捐赠中国美术馆。

1980年12月,第二届全国青年美术展,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获一等奖,作品被馆藏。

1983年5月,张乐平画展,其代表作《三毛流浪记》全部原稿(234组)捐赠美术馆。

1993年2月,法国罗丹艺术大展,其间开放专场,允许残障观众以触摸方式欣赏雕塑。

1996年11月,德国著名收藏家彼得·路德维希、伊蕾娜·路德维希捐赠国际艺术品展。

 (原标题:探索 进美术馆有多重体验)

关键字:

欢迎关注公众号

相关标签:
发表您的观点

还没有留言,来占领沙发吧!
Analytics

微信扫码登录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