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微社区 时间:2021/3/14 18:59:22 热度:635
数据显示的动荡与泡沫
去年8月,笔者曾指出“油画市场行情动荡依旧”,春拍中的动荡涉及到了早期油画、写实油画以及当代艺术版块,尤其当代艺术行情动荡最激烈(详见2012年《文物天地》第8期)。下半年国内经济形势依旧没有明显的好转,又逢上艺术基金的出货周期,半年过去了,这一长时间的动荡远未结束,相信也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调整,至少目前还没有发现值得乐观的依据。
需要重视的是,2012年艺术品市场的行情动荡是整个盘面的动荡,涉及到了各个艺术板块,中国书画、瓷器杂项、钱币邮品,油画及当代艺术当然不能幸免。不仅未能幸免,甚至受影响较其他板块更深,波及面更大,早期油画、写实油画、当代艺术都表现极为明显。艺术品拍卖市场上的成交额出现了大幅下滑,大部分从业者都比较认同中国嘉德董事副总裁寇勤[所说的“腰斩”。
以香港苏富比为例:去年春拍20世纪中国艺术专场141件拍出90.07%,成交额25478.28万港币,秋拍150件成交率为90%,成交额19171.20万港币,成交额下降六千多万港币;春拍当代亚洲艺术151件拍出72.85%,成交额21127.35万港币,秋拍153件拍出72.55%,成交额11718.90万港币,成交额下降九千多万港币。早期油画、当代艺术成交额双降,后者的降幅更大。
这样的市场背景,对于收藏者有一定影响,但投资者影响更大。引起市场大面积产生恐慌情绪的主要原因在于,市场的活跃分子是以投资者为主体,也就是由投资行为所主导。大量的流动资金涌入,导致泡沫腾飞,热炒成“亿元时代”。泡沫注定不可长久,癞哈蟆的肚皮再大再鼓,肯定抗不住牛踩,谁也阻档不了历史的车轮。北京的雾霾再毒再大,延续的时间再长,终究还是可以找到治理的办法。艺术市场的泡沫依然!
有一种说法是,市场泡沫四起,不仅仅是投资者、投机者在起作用,部分不良经纪人、艺术家以及缺失了商业诚信的拍卖公司,更是市场的毒瘤,由于不良拍卖公司的盲目追求高成交额、成交天价、成交率,才出现了大面积的泡沫。
据2012年11月商务部、国家文物局、中国拍卖行业协会联合发布的《2011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统计年报》数据显示,公布了单件超过千万元拍品的结算情况,仅中国嘉德、西泠印社、北京荣宝、北京翰海、北京诚轩几家公司名列前茅。其中,中国嘉德129件已结算69件,17件尚未完全结算;西泠印社27件已结算20件,3件未完全结算;北京诚轩6件已结算5件,1件未完全结算;北京荣宝9件已结算8件,仅1件未完全结算;北京翰海71件已结算16件,12件未完全结算。公开结算率是拍卖公司向社会亮出的较真实的成绩单,也是一种诚意,而有知名拍卖公司不同意公布,则给人们以想象的空间。从年报公布的数据,每个人都可对拍卖公司的可信度、品牌价值作出客观评价。
艺术品毕竟有着独特的特性。寇勤指出,“是不是今天买了明天就可以卖,是不是艺术品投资就和房地产投资和股票投资,和期货等等一样,可以运用那些方式来操纵市场。”“艺术品市场投资的一些做法,是不是有一些也值得反思和问底的地方。”
经典艺术的样本性
市场调整并不可怕,相反可能倒是件好事情。
艺术评论家朱其就认为,“现在其实回到一个正常状态,不存在探底不探底的问题,2006年到2008年是非正常状态。所有价格都在飙升,现在回到一个常态化,什么叫做常态化呢?好的东西还是有人买,最近一个收藏家在找古画,说只要是真品,价格你随便开。真品还是会有人买,但是不像前几年,一流、二流、三流、四流作品全线上涨。市场进入两级分化状态,不是艺术品探底,从一百万元降到十万元,如果作品不是很好,两万元我还是不要,所以不可能说像股票市场,你探底就可以买,股票市场跟艺术市场不一样,跟房地产市场也不一样。房地产大家认为又可以买了,实际上已经降价了,人民币贬值了40%,大家预测一个社会平均价格已经到底,又是一个普遍实用的产品,所以可以购买,但是艺术品不是说探底一定可以买的。”
朱其认为,“2005年开始当代艺术成为热点,前三年拍卖会上普遍有非常不错的当代艺术品,因为前面从1985年至1995年,积累了10年的好作品没有面市。2009年以后,拍卖会推出的作品都是近两三年的,优秀作品越来越少。2005年到现在,前三年还不错,但是后三年整个拍品的质量结构有问题。”
笔者赞同朱其的观点。个人认为,就油画及当代艺术这一板块而言,当前一方面是市场上缺少真正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早几年上拍的部分好作品在公私收藏者手里沉淀下来了;另一方面是收藏者、市场人士对油画及当代艺术的价值评估出现了问题。中国内地市场化起步较晚,1994年以后油画拍卖才慢慢出现,2005年以前,每季都坚持公开拍卖当代油画的公司没有超过五家,市场尚未出现一套具有普遍的价值认同的标准。双重原因,所以出现了朱其所说的“后三年整个拍品的质量结构有问题”。缺少好的作品,也缺少伯乐,拍卖自然结构就有问题。
缺少优秀作品需要去发现好作品,包括过去的和当代的。怎么去发现,就要靠鉴赏能力。长期以来,国内的艺术教育或者是美术教育几乎为零。教育条件有限,美术馆展示有限,即便是身处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要看到那些在20世纪美术史有重要影响的作品,也要看机缘,多数收藏者都是从图录、画册出发学习鉴赏。这也就是为什么2013年1月19日中国美术馆举办“群珍荟萃——全国十大美术馆藏精品展”能在业内引起较大反响的原因。
在家门口就能免费看到十大著名美术馆的馆藏精品的原作,这样的展览对于收藏者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而言,是何等重要的机缘。
长期以来,博物馆、美术馆的藏品流动性差,藏品展出率低,观众难以见到。这次十大美术馆数百件作品展现出了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的历史和当代美术的优秀成果,可谓了解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重要展览——“遇见·上海”再现海派艺术,“苏醒时代”聚焦中国美术变迁的路径和脉络,“长安传薪”主推“长安画派”作品,“融合·碰撞”展示20世纪前半叶广东现代美术历程,“创意图像”展出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馆藏海报精品,20世纪北京中国画坛齐白石、金城、陈师曾作品齐聚一堂,“青春时代”展示了部分中央美院历届毕业生作品,浙江省美术馆藏黄宾虹作品可一睹大师不同时期的画风,60幅工业版画展现出了湖北工业美术的发展历程……
油画方面,李铁夫、潘玉良、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眼、吴冠中、詹建俊、勒尚谊、罗中立、杨飞云、何多苓、高小华、陈丹青等等几代最具代表性的油画艺术名家的成名作、代表作齐聚一堂,俨然是一部20世纪中国油画史。很多作品早已成为艺术经典,不仅对油画艺术的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是收藏市场上的参照样本。
对于收藏者而言,经常看这些原作,对于提供鉴赏水平意义重大。特别是从美术馆收藏的角度看,绝大多数馆藏作品是艺术家的成名作、代表作或者是获奖作品,在美术史上有一定地位。博物馆、美术馆的藏品,以及他们的收藏标准,更应该是私人收藏者的标准。
当一件作品在市场上达到较高的价位时,就要分析这位艺术家在美术发展史上的地位、该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以及这件作品对于艺术家创作的重要性,最后才能探讨具体作品的收藏价值与经济价值。个人认为,对于20世纪艺术作品的收藏,越是在市场动荡、行情不明的时期,对作品综合价值的评判,更应该回归到这个基点上。在当前的市场语境下,全国十大美术馆藏精品展可谓恰逢其时,以20世纪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观的机会。
早期油画的市场认知度逐渐提高
2008年底以来油画收藏市场出现的调整,从是市场发展的必经之路。调整证实了这一领域的价值观、市场观、收藏观肯定是出了或多或少的问题,有问题就需要去思考解决。要解决问题,就需要回到作品、市场、收藏者本身来找问题。
回到作品本身,就是要思考作品的艺术价值。回到市场本身,就是要认清市场的泡沫和动荡的原因。作为收藏者,要重新审视收藏的价值观念。寇勤介绍,“台北一位收藏家说,(收藏艺术品)不到五年或者十年,就不能称之为一个收藏家。”收藏者购买艺术品是抱着投机的目的,还是把它当作是投资品,还是就为了个人喜好而收藏,不同的目的决定着购买艺术品的范围、类型、价格,以及持有艺术品的时间长度。如果市场上以投机、投资为目的购买者群体数量不断扩大,劣币驱逐良币,势必挤压真正的收藏者群体逐渐缩小,甚至会被挤出市场。
不容否认的是,2003年以来艺术品价格的快速上涨,使传统收藏群体逐渐边缘化,油画、当代艺术作品动辄百万元、甚至千万元,已非普通收藏者能够承受。市场参与者的迅速分层,以及参与者数量的急速减少,也是导致市场出现调整的重要原因。
鉴于此,各拍卖公司调整拍品结构,意图吸引更多的入场者。2009年以来的调整中,传统油画拍卖的调整最明显,效果也较好。北京市场以中国嘉德、翰海、诚轩为代表的几家公司的调整有目共睹。
尤其是中国嘉德,2010年就下大力气梳理早期油画收藏的市场脉络。当年秋拍推出“开拓与奠基——20世纪中国油画先驱专场”,首场61件拍出37件,成交率60.66%,全场成交额1870.96万元不够买一张张晓刚作品,但是,平均50万元的成交价,即可买到以徐悲鸿、李超士等20世纪名家作品,极大地激发了收藏者的潜在兴趣。
到2011年春拍推出第二场时,55件拍出了43件,成交率涨至78.18%,成交额6295.56万元,成交品平均价格超过146.4万元,相比首场,成交额翻了近三番。
既便是在去年市场成交额普遍被“腰斩”时,秋拍早期油画家专场还拍出了73.17%的成交率,41件拍出30件,成交额2840.04万元。李铁夫上世纪30年代的《遥望瀑布》拍至782万元,吴大羽的小幅作品《彩韵-59》以437万元创造了画家作品在北京市场上的最高价。
去年香港市场秋拍,苏富比、佳士得的20世纪油画专场成交率也普遍高于当代艺术,而且名家作品的高价上涨势头并未受阻。苏富比秋拍成交率仍达90%,常玉、朱德群、赵无极的作品成交价高居不下,上世纪50年代常玉的《聚瑞盈香》拍至3090万港币。1985年的朱德群作品《雪之万象》拍至2194万港币。
佳士得两场20世纪专场平均成交率达85%,总成交额超过5.7亿港币,较春拍约5.3亿港币涨了四千多万港币。特别晚场45件仅6件流拍,11件价超千万港币。其中赵无极、朱德群、常玉的作品就7件价超千万港币。朱德群作品表现突出,6件悉数拍出,4件价超千万港币,1987年作品《白色森林之二》6002万港币,创画家作品历年成交价最高纪录,1969年作品《第三百一十四号》2194万港币,1961年作品《第八十一号》《第九十六号》均为2082万港币。赵无极1960年作品《15.05.60》3426万港币成交,1961年作品《23.05.61》2530万港币拍出。常玉大约在上世纪40年代创作的《盆菊》拍至3314万港币,超过估价一倍。
赵无极、朱德群、常玉等一线名家的精品成交价并未出现太大波动,甚至像朱德群作品还创造了新的纪录。处在二线的早期各家如吴大羽、李铁夫、孙宗慰、廖继春、颜文樑等艺术家作品,开始受到了内地市场的追捧,并且有作品创造了新的高价,如吴大羽的《粉墨春秋》902万港币,李铁夫的《遥望瀑布》782 万元,孙宗慰的《蒙藏人民歌舞图》253 万元。整体看,早期油画的上拍数量、成交价均去年秋拍增长明显。
当代艺术收藏开始寻找学术支撑
近三年来,当代艺术的收藏与拍卖始终处在调整当中。什么样的当代艺术家作品值得收藏,成了个被广泛讨论的话题。谁都不想购买到被投资者、拍卖公司或者是艺术家本人炒作的作品。然而,市场经济环境下金钱的因子已经渗透到了每一位艺术家的创作中,要鉴别市场上作品是否被炒作过,或者正在和将要被炒作是何其难的一件事。
这也就是笔者前述一直主张重新回到作品、市场、收藏者本身找问题的原因。只有建立起一套正确的与自己相符合、适合的价值评判标准,才能规避风险。有的收藏者、拍卖公司已经走到了前面,针对梳理早期油画市场价值现象,他们也同时开始梳理当代艺术名家的早期作品,且已经有取得一定成绩的案例可资参考。
较早涉足的是北京诚轩的油画拍卖,2008年秋拍该公司的拍卖专场遭遇40.74%的成交率后,次年春拍即转向早期油画,以及当代油画名家早期作品的推介。2009年以来成绩有目共睹,成交率、成交额平稳增长:
2009年春拍110件成交70.91%,成交额1636.52万元;秋拍109件成交68.81%,2224.99万元。
2010年春拍114件成交79.82%,成交额4610.82万元;秋拍117件成交71.79%,成交额4048.02万元。
2011年春拍112件成交86.61%,成交额高涨至8355.21万元;秋拍115件成交64.35%,7147.37万元。
去年大势欠佳,春拍96件成交67.71%,成交额1664.28万元。秋拍明显上涨,97件拍出了80.41%,成交额3599.16万元。不少当代艺术家的早期作品依然能高价拍出,周春芽1993年的《树的系列》、何多苓1992年的《海滩》均以690万元成交。拍卖一结束,就受到了业内人士的称赞,不少媒体甚至以这次拍卖为案例,分析拍卖成功和原因,以及市场存在的问题。
苏富比的林家如女士也较早注意到了当代艺术家的早期作品,这主要得益于她长期在一线的经历积累,另一方面也与她经手尤伦斯收藏当代艺术的专拍有关系。也可以说,苏富比2011年春拍中的“尤伦斯重要当代中国艺术收藏:破晓——当代中国艺术的追本溯源”专场,对于促进收藏界开始关注当代艺术家早期作品起到了重要的启示性作用。此场上拍106件活跃于当代艺术界的名家的早期作品,99%的成交率,以及42723.93万港币的成交额,远远超出了业内行家的预估——平均每件作品的成交价都超过了410万港币!12件作品成交价超过千万港币,张晓刚成名前1988年的作田《生生息息之爱》(三联画)估2500万至3000万港币,竟然拍到了7906万港币。张培力、王广义、余友涵、丁乙、刘炜、曾梵志的早期作品纷纷拍出高价,极大地刺激了收藏者的神经,由此而刮起一股追早期作品的风潮。
追本溯源,这种现象当然有助于收藏者、从业者对20世纪后半期艺术史的重新梳理,校正有所偏差的价值取向。
一个值得思考问题是,经典写实油画与当代艺术在市场上所呈现的并行与交织现象,实际上也呈现出了当前油画、当代艺术创作的问题。
写实油画代表的是中国一个世纪以来几代艺术家对中国油画本土化、民族化的探索。虽然写实油画早在西方出现,但是市场有需求就有存在必要,况且当前我们远未进入到艺术消费时代——虽有媒体鼓吹如今北京、上海、广州、江苏、浙江等6个地区的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已经是发达地区,但大芬村的行画、潘家园的假画、假货仍是国人的主要艺术消费品,何时以这些“发达地区”为代表的消费者普遍到画廊、拍卖场、博览会购买艺术品,也许才能真正进入到艺术消费时代。至少在此之前,写实油画仍将会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是中国市场最受欢迎的油画,毕竟中国近一个世纪的艺术教育是从写实起步的,也是一直以来进入各大美学院校的敲门砖,国人对写实油画还是“情有独钟”。
“85新潮”以后,各种艺术流派出现。1994年油画走上拍场以后,更加刺激了当代艺术的多元化发展。现如今拍卖会上当代艺术品所呈现出来的先锋性、试验性,频率和速度甚至远远超过了艺术展览。名家作品在画家家中买断再上拍场,有的创作完成直接上拍场,基本不走中间环节,拍卖公司要什么画,直接电联画家下订单。大学生尚未毕业或者刚毕业,作品已经上拍场了,有的美术院校的毕业展,基本成了订货会。市场炒家炒完“70后”接着上“80后”,可能就遗憾“90后”尚小“00后”尚无长成。
也许有感于市场太乱,一些拍卖公司才回头梳理当代艺术家的早期作品。殊不知,现今大红大紫的当代艺术家,也可能就是一个流行歌手,一曲成名来回翻唱,用不了几天,那成名之作已成怀旧之作。个人认为,画家的“灵魂是否高尚、雅洁”也应该是考察其艺术成就的重要一环,哪些整天生活在醉生梦死乌有乡,花天酒地女人堆里的艺术家,尽管作品动辄拍到千万元高价,其收藏价值还是有待考验的。支撑画作的灵魂和思想不高尚,画作也未必是值得收藏的经典。
关键字:欢迎关注公众号
发表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