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微社区 时间:2021/3/14 18:42:50 热度:733
随着资本介入当代艺术,大批新富阶层闯入艺术圈。2008年艺术市场高峰时,几乎遍及各个领域,如证券、房地产、煤炭、IT、外贸、医疗、影视、电信、媒体等。新富阶层涉足当代艺术主要是为了购买或经营艺术,通过购买艺术品使投资保值、增值,甚至用来洗钱。但商业目的或喜爱艺术并不完全是初衷,从大背景看,还有时代的精神原因。比如,对形而下的娱乐生活产生审美疲劳,精神上寻求上一个台阶,这个台阶即当代艺术。
财富到手后,新富阶层第一阶段的消费生活大多是夜总会纸醉金迷,出国旅游或者投资娱乐圈,一段时间后,有情怀者会感觉这种生活也没啥意思,娱乐圈情义淡薄。相对而言,当代艺术群体倒有一些精神含量,购买艺术品本身还是一个投资游戏。新富阶层在进入了当代艺术圈后,有些人发现这是一个临时寄托的社会空间。当代艺术圈是一个江湖,但它也是一个民间自主、自由竞争的社会。它遵循市场经济,在观念、市场销售、艺术交流上比较国际化,参与者的江湖地位则是由个人魅力和才华决定的。这让一部分崇尚个性并有情怀的新富有了归属感。
近十年,我跟新富们多有接触,由于性格及众多因素,他们在当代艺术圈的人生亦像一出《浮生记》。1998年我到了北京,2000年在成都的上河美术馆策划了“转世世代”展览。馆主是出身建筑师的地产商陈家刚,他将售楼处改成美术馆,这也是上世纪90年代末国内三大民营美术馆之一。那时不少艺术界人士围着他吃饭,我还曾旁听他与潘石屹(微博)高论如何统一地产江湖。但数年后,项目破产,那些围着他的人也不见了。他倒洒脱,拿着照相机做起了艺术。2003年我在炎黄艺术馆的环碧堂画廊策划了“青春残酷”的展览。画廊主是李国盛,他是工人出身,从上世纪90年代初倒邮票开始,然后炒股票、期货、明清家具、古玩、地产,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老李有次跟我聊天,说批评家收入太少了,与所作贡献不对称。在市场火爆期,他抱怨一些70后画家不讲情义,落魄时要求画廊包销作品,等做出了市场,又要单飞。过了几年,听说老李在澳门赌博输了很多钱,抛掉了不少手中的作品。后来,有一次在华威桥的古玩城碰到他,老李说不做画廊了,准备干老本行古玩。老李其实不太懂艺术,他一生都在倒货。
这些年打交道下来,发现新富阶层没有幸福感。在完成了财富及消费体验后,他们找不到终极归属感,因此他们有一种不上不下的虚无。他们中的一些人喜欢文化或艺术,但骨子里仍是商人。因为在自己的圈子里做惯了老板,对艺术圈还是会觉得隔膜。比如参加饭局,有些人尽管面子上跟艺术人混,但看得出不爽。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有人奉承,一旦在饭局上不以他为中心敬其三分,他们会很难受。我现在尽量少和这些人吃饭,因为结果大家都难受。我这十年里跟不少富商谈艺术上的合作,但基本上很难有交集。这些人经过长期的商战训练,已经设计出一套模式,保证他们能将任何事情纳入其商业,并保证不吃亏。我从不对富人支持学术抱什么希望。新富阶层中的一部分觉得在艺术圈能够成为一种尊严享受的中心,但真正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不可能围在他们身边,所以他们身边总会围着一群看中其资本的二三流艺术人。他们幸福吗?这就可想而知了,我有时觉得他们在精神上是很可怜的一群人。
来源:华商报
关键字:欢迎关注公众号
发表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