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网站体验更好 微信扫码登录

当代艺术创作何不深港联姻?

作者:微社区  时间:2021/3/14 18:33:55 热度:600

  由何香凝美术馆发起的“两岸四地艺术交流计划”刚结束在香港站的展出,而另一个展现深港艺术交流的项目,2011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也在紧密筹备中。7月23日,一场名为“香港艺术1960至2010”的系列讲座在香港艺术中心举行,香港艺术家韩志勋与岑朗天展开了一场有关香港当代艺术创作的对话。香港艺术50年,其与深圳都发生了哪些交融?

 

  近年来,深港艺术交流活动也越来越频密,当深圳人拿着一签多行的签注自由往返香港时,他们的目的不再只是去对岸购物,而有了更丰富的选择,比如听一场动听的管弦乐,再或者去香港艺术中心与最IN的香港当代艺术家零距离接触,而赛马会创意中心已经是深圳不少艺术分子的必经处,西九龙艺术区的兴建更是成为双城人共同期盼的大事。香港艺术家的过境交流探讨也早不是新鲜事。无论是深圳还是香港,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那个缺乏底蕴的商业城市,两地当代艺术家也都在积极构建深港一体化艺术新格局,而究竟怎样的合作才能让两城真正在艺术创作与艺术生态上形成良性互动?从政府到民间,都需要做出理性的思考与相应的行动。

 

  香港 50年间,当代艺术发展出现过三个契机,艺术家期待与深圳深度互动

 

  尖沙咀香港艺术中心即便在最商业最热闹的星光大道旁也丝毫不显突兀,它不曲高和寡,也不盲目跟从,它会策划中国唐宋书画展让人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亦会欢迎香港当代艺术家带着作品来与访客对话,无论是见证香港艺术走向现代化的著名画家韩志勋还是曾凭着录像作品《道生一》获得香港2009年香港艺术双年奖金奖的洪强都曾到访这里,而最让意外的是不少年轻面孔是这里的常客。

 

  夏日的午后,会有成群结队的香港中学生到此看展览,也有些饶有兴趣地参与当代艺术家的讲座,也许他们并不理解这些当代艺术要表达什么,不过“很有趣,觉得当艺术家很有趣。”16岁的M im i叹道。

 

  也因此无论是艺术家洪强、阿金还是赛马会创意中心行政总裁Lilian都对“香港是个文化沙漠”的提法表示不赞同,生于香港、长于香港、驻扎香港创作的阿金说现在的香港,艺术活动其实十分多,几乎隔几日就有一展览开幕,洪强也强调现在的香港无论如何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对艺术家要重视得多。“为什么那么多香港艺术家都有出国留学的经历?因为当时的香港只有两所大学有艺术系,如果想深造,就会想出去读书。”

 

  而今日的香港,大学里的艺术系如雨后春笋般生长起来,艺术区的兴建也一再提上日程,当赛马会创意中心成立时,不少人都惊呼香港也有了自己的“798艺术区”,尽管它面积并不大,但创意市集如“山寨市集”依旧吸引了不少艺术青年的目光。其行政总裁Lilian也表示艺术中心是非营利性质,“更多的目的就是传播艺术,推广艺术”。她自豪于香港艺术的成长与发展,“中环的众多私人画廊、艺术中心日益增多的当代艺术展,以及每年的arts fair都证明着香港本土艺术的发展”。她也强调现阶段,香港艺术界都希望本土艺术得到好的发展,“所以对于西九龙艺术区的兴建,我们并不会抱着竞争的态度,而是希望能够一起为香港艺术做些事,他们可能更高端,而我们就更平民一些,这样也是想各个阶层的艺术都能够有发展,并不是去大都会博物馆做展览的才叫艺术家啊”。

 

  虽然众人都对香港本土艺术发展抱有信心,阿金也感叹虽然艺术活动众多,但“有多少人在乎,在乎的又是什么人”?他说在个人的印象中,香港曾经有几次艺术上的突破,同时亦吸引到国际艺术界的关注:一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现代水墨的突破;二是“九七回归”;三是西九文化区的发展。这三个百花齐放时期,都需要一个关键性的“议题”,“九七”是一个大“议题”,可惜一不可再;西九也是一个“议题”,“所以我们都在把握这个机会,希望再一次百花齐放”。他同时形容香港为文化艺术的“第三世界”,即什么元素也不足的发展中地区。香港本土当代艺术家在国际艺术市场上相对于国内当代艺术家的辉煌,实在显逊色。洪强分析原因是内地当代艺术家拥有良好的技巧,“作品中也有独特深厚的文化色彩”,而香港却多集中在大都会生活等。

 

  阿金则表示艺术品本身存在及包含多元价值,即艺术品包含其独创性价值、历史性价值、技术性、影响性等价值。当艺术品去到估价、拍卖等金钱数字层面时,就集中要讲求该艺术品的“商业”价值,更随之衍生“炒卖”、“保值”的单元价值,而其他多元的价值就显得十分次要,香港艺术家的作品就是不够“多元”价值。“香港一直繁荣稳定,我们没有大的规范需要作出挑战和突破,所以普遍的香港艺术品反而保守,不够进取,倾向小品式的消遣。另外,香港实在地方非常狭小,导致艺术家的创作规模也较细小,相对国际性的艺术展览作品而言,便被湮没,自然难以被‘炒卖’,‘商业’价值自然低。”

 

  作为一个国际商业城市,在商业展览、展览配套、国际网络、交通都是一流的情况下,同时拥有较低的艺术品买卖税率低,已经成为国际瞩目,交易蓬勃的艺术品买卖市场香港急需取长补短。洪强会羡慕内地艺术评论界的繁荣,“有批评家,有评论家,就算是一个新人,都会有评论家关注他,指出他的优缺点,但在香港,我们缺少这样的群体”。阿金则对内地没有繁琐的行政手续表示赞同,“我曾经和深圳艺术家合作及交流过,我觉得他们没香港的繁琐行政手续问题,和深圳艺术家合作及交流,只要与负责人谈好,一切就好办,这样的话效率就会很高”。他们期待与深圳艺术家的合作与交流。“民间的交流其实已经不少,我身边不少好友在周末都会过深圳在华侨城创意园进行交流。”洪强提到。他自己也想着能够真正与深圳艺术家有多些交流,做多点尝试。

 

  深圳 需要让文化趋性表达更统一,形成根植本土的深圳气质

 

  几年前的深圳还在为没有与邻居香港同样包容的城市艺术空间而羞愧,现在的深圳却不用再如此妄自菲薄,只要你愿意,在何香凝美术馆或者深圳美术馆走上一圈,总能碰上感兴趣的艺术展,而渴望交流只要走去华侨城创意园,就可开展脑力角力。再说出深圳是个文化沙漠这样的评价,只能说你不够用心。著名的艺术评论家冯博一和青年策展人刘洋也表示深圳这座刚获认的创意之都正以它不一样的活力与激情散发着艺术魅力。

 

  在深圳何香凝美术馆兼职的冯博一自认对深圳艺术生态还是有些了解的,他了解这是一个新兴的移民城市,城市化的发展速度也是飞快,而作为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她的当代艺术现状和活动较为丰富。何香凝美术馆、深圳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深圳画院、华侨城创意园、华美术馆、深圳雕塑院等等机构一直在举办各种艺术活动。其中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深圳画院的水墨双年展及研讨会,深圳文化局每年12月的“深圳创意月”,何香凝美术馆国际雕塑艺术展、两岸四地艺术交流计划、人文之声讲座等活动已构成了深圳文化艺术的品牌项目。

 

  而长期在北京和深圳奔走的刘洋也认为深圳对于当代艺术保持着异乎寻常的热情,“近些年除了经济的发展,深圳其实也更多地投入到了人文建设当中,深圳的艺术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已经显现出来了,像何香凝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最近几年也是展览不断,文化活动层出不穷”。他表示尤其是这几年,当北方艺术市场趋于冷静的时候,深圳等南方地区的艺术还能保持着很高的热情,会组织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艺术交流活动。

 

  冯博一从不觉得深圳缺乏文化底蕴,“因为你很难要求一个只有30年的新兴移民城市具有较深的文化底蕴,而且深圳也无法与北京、上海、广州等有着上千年历史和政治性的城市相比拟”。他认为深圳有着她自己的文化特色———她不是老年化的城市,她聚集着年轻人为主的消费文化的活跃与丰富。尽管艺术家不多,或已北漂,但深圳的艺术设计还是较强的方面。

 

  对此,刘洋也表示赞同:“我并不认为深圳是文化较为欠缺的地域,可能是很多时候大家都在把深圳和北京、上海这些文化经济高度发达的地方相比,北京是文化政治中心,在艺术的敏感性上可能是优于其他地方,但是在艺术的商业方面,我还是觉得深圳、香港等地方相对成熟,比如说艺术设计这一专业,据我所知,深圳的艺术设计无论是商业还是设计本身都是比较成熟的,他们有很规范的一套体系。”也正是成熟规范的体系以及政府对于文化艺术活动的极大热情,深圳在创意之都评选中一举击败劲敌上海,抓住城市当代艺术发展的新方向。

 

  曾担任广东美术馆馆长,现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的王璜生则表示深圳给予人文化底蕴薄弱的重要原因可能在于未形成统一的文化趋性,“深圳艺术家来源比较杂,很多国内的艺术家进驻深圳,深圳本地艺术家相对比较少,所以还没形成统一的文化表达,而香港艺术家为何有浓郁的本土气质?因为香港没有内地这么大,他们都爱关注平民生活或是大都会特点,久而久之就形成独有文化气质,这点台湾也与香港类似”。他认为深圳目前当务之急是艺术家们间多交流,让文化趋性表达更统一,形成根植本土的深圳气质。

 

  而香港与深圳的相邻地理位置,更是让人对将来的合作与交流产生无限遐想。冯博一表示独特的香港本土文化———一种糅合中西大都会混杂的文化,仍在后殖民时代中英之间的夹缝中产生。她的无厘头、她的大众流行文化也仍在影响着内地,尤其是深圳。所以这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或矛盾,更多的是在现实处境中的博弈与融合。例如,香港电影界与内地的合作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方式。而两地当代艺术的交流与合作是否也会在将来的不断实践中演变成无限可能?

 

  深港艺术交流 不同体制仍是最大阻挠

 

  通勤的便利让深港合作的深入自然而然,不仅仅在商业上,即便是当代艺术交流上也屡有出色表现,冯博一在何香凝美术馆策划实施“两岸四地艺术交流计划”,已做了三届,正在策划第四届。对于深港艺术交流,他的深刻体会是“交流与互动”意味着沟通与了解,而不在于试图打破你我的界限,或超越、克服彼此的障碍,交流也不是坚守自己的地盘,坚持自己的理念并向对方施加影响。交流也许就在于交流本身的过程,其结果可能圆满,也可能在了解的基础上反而增加了隔阂,如同人与人的交往一样。

 

  他也感叹“两岸四地艺术交流计划”的主要目的之一,当然是希望通过艺术家合作,以及艺术作品在深圳何香凝美术馆的聚集,呈现出一种彼此相互理解和宽容的态度及方式,反映这些艺术家利用视觉语言进行“交流与对话”的结果。但真正意义上的良性互动,往往比想象、预测和实际过程更为混杂、微妙。事实上,同一文脉下的人与人之间难以沟通,更遑论不同文化环境的社会化的人与人之间了。

 

  对于冯博一的感慨,艺术评论家王林也曾在2008年关于深港当代艺术交流话题上表示深港艺术合作固然是好事,但也要考虑几大问题,一是体制上的矛盾,两地不同社会体制导致行政体制和财务体制均有所区别,会否让交流产生障碍,二是两地的当代艺术虽然在发展中,但两地均无深厚文化渊源,因此本地的艺术家自身是否很难支撑起他们本地艺术区域的艺术,一个艺术区域是否会缺乏足够的艺术创作力量,从而影响交流的意义?

 

  作为2009年深港建筑双城双年展的策展人欧宁对此议题颇有发言权,他表示现在的深港双城展并非真正是双城,“真正的双城展应该只拥有一个策展人,同时在双城展出,但是2009年的双城展却更像是两个城市各办了一场展览”。对此他的分析还是两地在行政体制和财政体制上出入颇大造成的,“这么一个政府层面的展览,所以必须面对这些问题,当时深圳甚至在资金上资助过香港,这得益于深圳政府参与艺术的热情”。

 

  欧宁建议在今后的深港艺术交流合作上最好是能成立独立的运作办公室,“绕开不一样的财政体制和行政体制,艺术交流的事宜由这个共同办公室负责运作即可”。而对于香港严苛的行政体制和财政体制,王璜生表示这是无可避免的,“民主体制下,每一个举措都是需要经过审批,公示”。对此他建议两地的艺术交流也可考虑在民间范围内,“香港不少民间艺术机构如亚洲艺术文献库,得到香港艺术发展局的指导支持,但同时有公开透明的财政制度可以由民间资金注入,发展得也有声有色,如果内地的艺术机构也能如此,可能在交流上会有益处”。

 

  他强调两地的交流,深圳带给香港的可能是更大的创作空间,而深圳汲取的则是香港的专业精神及国际视野,对此阿金和洪强均表示赞同,“在香港空间太小,比如我做投影表演,可能就得经过层层审核,怕影响周围市民,而如果在深圳可能不需要那么麻烦,还是因为空间足够”。阿金则说在与深圳艺术家交流过程中也发现可能深圳艺术家对于细节的重视不如香港,“所以更应该互相走动,政府层面的合作目的是扩大影响,而民间则是制造不同的刺激点,达致百花齐放,当达致百家争鸣,便自动进入汰弱留强机制,系统也渐渐成型,使交流更具价值”。

 

  但他也认为两地互动最需要确认的是创作及筹办动机,“只要双方动机差异太大,就算合作都只是你有你做,我有我做,徒劳”。所以他建议双方不要盲目合作,需建基于共同兴趣与目标。

来源:南方都市报

关键字:

欢迎关注公众号

相关标签:
发表您的观点

还没有留言,来占领沙发吧!
Analytics

微信扫码登录网站